两个愿望
中学时代的王汝成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当老师,为祖国培养人才;二是希望去做一名军人,为祖国国防作出贡献。 理想照进现实。虽然没有成为军人,但是王汝成所选择的铀矿地质专业与军工息息相关,这部分地满足了王汝成的军人梦。他这次的研究成果为国防事业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 回忆求学生涯,他说留学法国经历难以忘怀。年仅22岁,远离祖国和家人,面对诸多困难:语言障碍(没有学过法语),改变专业(法国政府禁止国外留学生学习铀矿地质等机密专业,改学矿物晶体学)等等,王汝成没有被压垮,夜以继日地学习。他说,虽然那时很苦,但接受了严格的科研训练,接触到了法国最著名的地质科学家,学习、工作在当时最前沿的科学领域,这一切都终生受益。不忘初心,努力报国
1988年,王汝成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各科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后他立即返回祖国,到母校南京大学工作。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埋头苦干。随后的近30年,他潜心科研。实验室成了他大半个家,祖国山川留下了他踏实的脚印、融汇了他辛勤的汗水,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见证了他的梦想—— 主要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花岗质岩浆-热液体系中的副矿物研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基金1项(低温表生环境中矿物表面性质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稀有金属花岗质体系中铷、铯矿物学研究)、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1项(华南大陆岩石圈层圈相互作用及成岩成矿过程的地球化学)、基金委面上基金2项(浙闽沿海a型花岗岩晶洞矿物和副矿物研究、花岗质岩浆体系中铍的物种生成作用与铍矿物热液稳定性研究)、“973”二级课题1项(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深部成矿作用研究)等。 特别是2016年起,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多次带领研究团队进军西藏喜马拉雅地区,不畏环境艰苦,发现了具有重大勘探前景的大规模稀有金属资源,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后备基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矿物微区性质的研究,揭示了出溶作用造成的矿物微区结构畸变行为,通过稀有金属矿物微区复杂多相组合的研究,提出了稀有金属矿物对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矿物结构的品部化学平衡模式,这一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首次发现了世界最富铪锆石、重钽铁矿等稀有金属矿物,受同行瞩目。开辟我国表面矿物学研究,重点开展了与地球环境演变有关的表面过程、与核废物处置有关的矿物表面溶解过程和与矿物材料研制有关的粘土表面无机-有机反应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围绕以上研究工作,王汝成在国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近80篇,著作2部,其中18篇论文发表在国际sci刊物,并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获得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年学者最高学术奖——侯德封奖,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高校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等。奔走国是,关注民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南京市委主委,王汝成在繁忙的院系领导、教学、科研等工作之外,还担负着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重要使命。当我们惊讶于他充沛的精力时,他笑着说,学习民盟前辈精神,传承党盟合作传统,既要脚踏实地做学问,又要积极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他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每次参加政协会议,他都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大量的调研,并结合工作实际,以学者特有的严谨、科学的作风及方法参政议政,围绕教学改革、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问题提出大量建设性、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薪火相承,继续前行
2017年1月,王汝成连续三届全票当选民盟南京市委主委。作为新一届市委会的领头人,他认为南京民盟有着70年的光荣历史,老一辈盟员留下了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勇往直前的精神遗存,要继承和发扬民盟优良传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为把南京民盟建设成高素质参政党地方组织尽职尽责, 率领全体盟员为“强富美高”新南京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