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北 欧 雁 归 来
2017-10-17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员会

--记南通民盟海归博士杨俐萍

     2010年9月,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寒意已浓。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机场,一架银鹰腾空而起,向着欧亚大陆的东方,向着中国北京飞去。机舱里,留欧博士杨俐萍怀着她对工作地的眷恋、对女儿的不舍,更是对祖国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回归的征途。   一、成长之路   杨俐萍1958年出生,祖籍安庆,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出生、成长都在贵州遵义市。遵义,位于中国大西南,红军山名山绕城,湘江河灵水流淌,改变中国现代历史命运的遵义会议会址更是闻名天下。山灵水秀、天工造物,遵义本来就是造就英才的地方。在地理上,遵义临近四川,深受蜀文化的浸润,辣食、蜀绣接触多了,干练、细腻两种不同风格就容易兼容在一起。   杨俐萍父亲曾在上海同济大学政法系求学,解放战争时回到家乡担任数学教员,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到贵阳,不久转业到贵州食品公司担任会计。杨俐萍的母亲从贵州商校毕业后,也到该公司任会计。父母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加班很晚,他们的知识学问和敬业精神打动了她幼小的心灵。盐务局家属大院,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文荟萃,父亲一位同事饱读诗书,熟知天文地理,大院的小孩常常围着他听讲,奇妙的大自然现象带领他们叩开了知识的大门。   杨俐萍从小学到中学,正值十年动乱,父亲受到冲击,她就不是那个时代的宠儿,面对极左思潮,她选择了躲避,躲进了书房,从读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父母工作,她上全托班,吃饭穿衣自己独立完成。丰乐小学在当地算是一所名校,自幼受乃父启蒙,她特别偏爱数学,学习天赋在小学里就开始显露。   理科基础知识有相通之处,数学学好了,学习物理、化学就相对容易些。初中阶段,班主任正好是化学课的任课老师,也正是这位老师慧眼,看出眼前这位小巧学生的光彩,老师大锅小灶的传授,学生如饥似渴的习读。尽管窗外的世界如火如荼,她仍然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这时,她开始领略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此打下的基础影响了后来。   1975年高中毕业,杨俐萍来到祖籍地安徽安庆农村插队落户。插秧割稻、肩挑背扛的农活不分男女,宿舍油灯照明、跑风漏雨,到了那里,她才体验到皖北农村的贫困。她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经历了一段人生苦旅,同时也磨练了坚毅的意志。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凭着数理化科目的高分,她轻松考上了遵义医学院(原大连医学院,于1969年南迁遵义),对化学的偏爱,选择了学医,选择了从初到今都热门的临床医学专业,当初偶然的选择,影响了她的一生。    二、攻关之路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要读5年。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课堂,她还是奋发读书,仍然是学校的尖子生。当时最优秀的学生、最好的结果是被学校留下来。1983年毕业,杨俐萍留校任教,一留就是20年,直至教授、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当时留校任生理教研室教师,曾去长沙湘雅医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全国生理高师班进修。1987年考上本校心血管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论文发表在国内著名期刊 《生理学报》,并获得省优秀论文一等奖。 可见她对生理及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在那时就已有相当成就。2000年初杨俐萍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公派赴瑞典隆德大学,专攻胃肠癌病因研究,当年就在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杂志上发表三篇论文,在这一领域初露锋芒,一年后学成回国。   瑞典隆德大学,有着建校300多年的历史,世界排名百强大学,医学专业名满天下。一年访问学习,她从医学的宏观世界开始走向微观王国,进一步领略到医学科学的魅力,她看到了专业发展的光辉,决定继续深造。回国当年未几,继赴瑞典隆德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师从艾瑞克教授--干细胞研究领域国际权威,英国牛津大学终身教授。博士毕业后,杨俐萍又在英国牛津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业,专攻白血病的干细胞机制研究,随后获得瑞典国家自然基金资助,到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医学评审委员会机构所在地),从事血液干细胞与肿瘤血管的前沿性研究。   干细胞可谓是生命的源泉,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曾一度被作为“万能药”用于人体发生“不可救药”的疾病如血癌(白血病),以期通过植入正常干细胞,取代病体的造血功能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因而干细胞的研究在国际国内悄然兴起,一跃而成为当今医学界最热门的课题。    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又是一座医学科学的高峰,杨俐萍看到了峰顶上光芒四射,她要去采摘这朵高寒杜鹃。从起点开始,奋力攀登,滑落几步,再登上去…,经过四年努力,最终取得了在国际干细胞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及影响的研究成果,终于摘到了那一捧高山上的杜鹃,2005年,杨俐萍迎来了干细胞研究集中收获的时期。   2002年—2010年,杨俐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30多篇论文,其中sci收录杂志发表文章10篇,以第一作者或重要合著者在《cell》、《immunity》、《blood》、《journal?of immun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杂志上发表6篇原创性论文。   通过研究,她成功建立了全新造血干细胞体内外筛选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纯化出鼠骨髓短期造血干细胞,这一创新成果在国际专业权威期刊《blood》上率先发表。其所创建的干细胞分离和鉴定的新技术得到了国际知名同行专家美国印地安大学yoder 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在同期刊上发表了评论题为《创造性的干细胞评价技术》,认为她的研究成果开创性地打开了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关键接口,对临床骨髓移植的应用提供了新思想,被许多欧美国家的干细胞研究实验室广泛采用,多次应邀赴美国、西班牙、中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接着,杨俐萍又进一步分离出一群介于干细胞与定向分化祖细胞间的中间细胞亚群,并命名为淋系及粒系共同前体细胞(lmpp),该细胞群的发现改变了造血系统经典学说即将淋系和髓系截然分开分化的理论,在造血理论学说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并且对临床干细胞移植应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这一创新技术所产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并荣幸地被该期刊选为封面文章。   杨俐萍对上述造血干细胞及造血系统理论的独特见解,进一步在细胞克隆和单细胞基因水平实验中得到验证,成果全文发表《immunity》这一国际权威期刊。这些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内顾健人院士的高度认可。   她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播种、浇灌、成长,结出累累果实,在国际国内取得一道道光环,她成功了。   三、回归之路   杨俐萍留学期间就立志要在学业有成之时,回来报效祖国,而且人到了年过半百的年龄,最容易产生思乡情结。   她在异国他乡奋斗多年,拿到了令人羡艳的绿卡,可享受瑞典国家的高福利待遇。但是,她是喝湘江河的水长大的,成长在遵义这块红色的故土,走到哪里都觉得没有比红军山的空气更加清新的了,回归祖国,叶落归根,是她的初心。还有一件事,让她一辈子不能释怀。2001年,杨俐萍去瑞典读博士,那一年母亲得了白血病,但是母亲非常支持她,从没有耽误她的学业,直到撒手人寰前也没有要求她回国照料。杨俐萍是研究癌症病因学的,她对最终没有能挽回母亲的生命深深感到愧疚。现在学有所成了,她要用学术上的成就去挽救更多的生命来报答母亲。 2010年9月,杨俐萍告别了卡罗琳斯卡癌症研究中心,告别了在瑞典读大学的女儿,毅然回归祖国,来到了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担任肿瘤研究所副所长、中心实验室主任。在这里,她白手起家,亲自设计和策划,建成近1000平方米的中心实验室,并被确定为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组建了一支含博士、硕士生的年轻科研团队。几年来,她一方面身先士卒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年轻的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主持每周至少一次的实验室讨论会,指导年轻人进行课题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论文。在培养下一代癌症研究科研工作者方面,她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如今实验室的年轻人茁壮成长,相继获得市科技立项课题,发表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她在南通组织举办了一届肿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前沿的国际研讨会,邀请了多名国际知名专家围绕“肿瘤前沿性研究”主题作精彩报告,吸引来自国内外百余名肿瘤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应用领域的专家,为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受到参会代表的高度赞誉。   杨俐萍继续开展科研攻关,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双创人才”和南通市卫计委“创新平台”等立项课题,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官网上公示。获得了“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称号,被特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科学家论坛大会。被选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南通市抗癌协会理事,南通市肿瘤标志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通医学》及《肝癌》期刊编委,《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及《国家教育部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心》评审专家。   身为民盟盟员的她,努力用工作上的成就来报效祖国、报答母亲,同时还积极参加盟务活动,投身公益事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到如皋革命老区去义诊,给灾区捐款捐物,邮寄衣物和书籍到新疆和田等地,给肿瘤医院贫困的病人捐款。现在,她又在心中描画起新的科研蓝图:发挥中心实验室的作用,加强与瑞典隆德大学、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以及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合作,开展肿瘤干细胞、肿瘤病因等领域的医学科学研究,为早日攻克癌魔、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路,在杨俐萍脚下延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