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至今思李闻 不肯苟且生”
2017-04-25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员会

——听王海波先生盟史讲座体会

     4月初,在苏州听了民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海波先生作的讲座《信念的坚守与历史的抉择》后,我对民盟的“前生今世”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民盟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王先生结束讲座时,改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我们共勉:“生当为盟杰,死亦为盟魂。至今思李闻,不肯苟且生”。绝句深刻地注解了民盟的精神和意志,我想这是王海波先生的人生志向,也应该是我们广大盟员追求的人生目标。   入盟一年有余,作为一个新盟员,去年至今,有幸聆听了两次高级别的盟史讲座。上一次听了民盟中央巡视员张冠生先生的专题报告,这一次是王海波先生的讲座,两位先生的视野比我们要高出许多,有振聋发聩之声,有忧国忧民之思,有奋勇当先之行。民盟成立至今七十多年的历史,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王海波先生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口若悬河,眉飞色舞,但始终从容不迫,收放自如,他个人的眼部表情和手势动作有时十分丰富,真是性情中人。我发现王先生和历史上的民盟前辈有共通之处,他们肚中有真货,肚量很大,做事认真少委蛇,整个讲座,感受颇深。 感受之一:开场白不落窠臼   虽说是民盟举办的专题报告会,但与会人员中有苏州其他党派的成员,王先生一开场就说起了民盟与其他政党的渊源,他讲得自自然然,在讲民盟成立的背景和过程中,将各党派当时的关系作了详细的介绍,他讲民盟和友党的“关系史”,照顾了所有的与会人员,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使大家都自觉融入到他设置的会场氛围中,所以偌大的报告厅里安静有序,我周围的不少人听着听着露出会心的微笑。饱含激情,妙语连珠,王先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讲“三党三派”的成立过程,不时提到当时各党派的风云人物,如数家珍。这里有“民盟之父”乡建协会的梁漱溟,有“中华民国宪法之父”民社党的张君劢,有所谓“和事佬”职教社的黄炎培(后当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第一任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有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第二任中央主席的“川北圣人”张澜……说起他们的故事,王先生能够准确地指出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细节,历史的细小之处,在他的演讲中显得真切而令人动容。 感受之二:讲史实如同亲历   王先生在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不看讲稿,却滔滔不绝,始终热情高涨地叙说着民盟的每段历史和民盟前辈的每则故事。这些故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如同亲历。他讲黄炎培,讲“窑洞对”,毛泽东以民主“破”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成为我们人所共知的历史佳话。那是1945年7月1日,在征得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同意后,时为民盟中央领导成员的黄炎培和其他5位知名人士飞往延安访问。黄炎培作为中间派去延安,是去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答案的,这是历史的选择。在黄炎培看来,延安是天堂,他们6人在延安,是自由自在的。要到哪里,看哪人,都绝对自由。不需要带路,可以自己去。所以黄炎培曾说:延安五日所见,当然是距离我理想相当近的。关于“窑洞对”,王先生清楚记得时间是7月4日的下午。原本我一直认为毛泽东和黄炎培的交谈是在晚上,两个人彻夜深谈。以前我在政治课上给学生讲“周期率”,就是这么讲的。王先生的讲座,纠正了我一个20多年的“误知”。 感受之三:说人物真情流露 王先生讲“民主斗士”李公朴和闻一多先生是富有深情的。入盟后,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李、闻两位民盟前辈。在中学时代我学过闻一多先生的名篇《最后一次演讲》,这是一次杰出的即席演讲,是爱国民主人士发出的战斗宣言!但做学生时,对闻一多先生的了解是不多的。去年听了张冠生先生的讲座,看了他写的书《从前的先生》后,对闻一多先生有了更多的认识。王先生说闻一多是值得讨论的,他是有故事的。早年的闻一多,留学美国包括回国后的一个时期,信仰国家主义,曾加入大江社,反对共产党。后来国家主义的据点被国民党接收,他一度远离政治,埋头写新诗,过着诗人、学者的生活。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另外一个闻一多。1944年他加入民盟,第二年当选民盟云南支部常委,他用火一样的热情和生命为民主奔走呼号。当李公朴被暗杀后,朋友们再三劝告闻先生,他只是笑笑。在四天后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而两个小时后就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倒在血泊中。我为闻先生的才华折服,更佩服先生的大无畏的革命勇气。王先生说闻一多是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他值得我们每一个民盟同志敬仰和怀念。李、闻两位先生为坚守民盟的信念而牺牲,王先生强调说:知识分子是可以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信念的!所以他结束讲座时改李清照的诗与我们共勉,有怀思,有温情,更是别有深意!             民盟昆山市委职业教育支部 陶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