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烨烨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优秀代表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又是伟大的人民诗人。他传承了传统教育中的“诗教”教育形式,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发扬光大。他的一生用笔来写诗,用心来写诗,用人格来写诗,经常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自己创作诗歌对他们进行教育,以诗感人,以诗化人,把“诗”的灵性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且努力“让每个人都过着诗一般的生活。”这种教育形式生动活泼,受到了少年儿童的普遍欢迎,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陶行知育人之诗,数不胜数。其中很多诗句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无论在彼时还是现代都被人们奉为立身处世的圭臬。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慧眼观人长处,正心慎我独时”,等等。我们如要深入了解与学习陶行知的“诗教”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定的思考: 一、陶行知“诗教”的文化背景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典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倾注了一代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诗歌对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历代奉为经典的《诗经》、《楚辞》,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时期的蒙学读本(《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都是以诗歌的形式成书的。作为我国传统教育最大特色和绝对优势的教育形式——“诗教”,是我国教育园地里一朵芬芳常在的奇葩。 早在2500年前,孔子编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当作教材使用,以之教育弟子。孔子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明确指出了诗歌的认识价值和教化作用。他曾教育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他对《诗经》的评论,提醒当时的为政者要善于用《诗经》这样思想正统的经典作为治理政务的依据,从而让社会、百姓归于正道。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把《诗经》的“思无邪”作为一种纯正的教育理念加以利用,说明中国的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重视了“诗教”的力量。而古代先诗赋后文论的启蒙教育,也很符合少年儿童的天性。诗教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措施,也自此传承下来。自《诗经》以下,楚辞、乐府、近体诗、词、赋、曲,在中华诗歌的发展史和教育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其社会教化的功能。历史上,重诗教、善诗教的例子举不胜举。宋代诗人陆游,自小就受到良好的诗教。其父陆宰不仅亲自教儿子读诗、吟诗,而且聘请了如曾几这样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作儿子的老师,陆游从师长那里不仅学到了作诗的技巧,更学到了爱国和做人的道理,后来他亲身投入卫国抗金的火热斗争,写出了许多反映民族斗争的光辉诗作,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他本人也坚持不懈地用爱国思想教育子孙后代,直到病危还写下《示儿》诗一首,成为历代传诵的名篇。 在少儿时期,陶行知曾就读于歙县西乡旸村的蒙童馆和休宁县万安镇的吴尔宽家经馆,接受了传统的诗教。由于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陶行知的联体诗言简意赅,遣词典雅,对仗工整,格律精严;自由诗节奏和谐,押韵合辙,内涵深刻,风格独特。两者都能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强烈的情感释放,集中而概括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 二、陶行知“诗教”的创新实践 (一)诗中浸润着崇高的理想 1943年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曾说过一段有名的话:“我要把育才办成一所诗的学校,盼望大家帮助我。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我并不是要学生每个都成为诗人,那太困难了。但我却要由我们学校做起,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这是他“诗教”宏伟理想的正式阐发,标志着他对“诗教”方式和目标的深刻认识。其中包含了三层意思:一、学校要搞“诗教”;二、“诗教”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诗人,而是创造“诗的生活”;三、创造“诗的生活”要以学校为原点,逐步拓展空间。 陶行知通过“诗教”,引导着学生进行道德上的体验与内化升华,培养着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着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实践能力,生成着求真、向善、唯美的良好精神境界。使学生在“诗教”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会为人处事和修身立世,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诗里蕴涵着有深刻的思想 不管是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还是在育才学校,陶行知都坚持面向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作诗,以诗绘世,以诗言志,以诗诲人。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多警策之语,不但融汇了历代文人的风骨、智慧、操守和胸怀,而且凝结了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省察,闪烁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思想文化光辉,渗透着中华传统道德的基因 ,积淀着众多滋养心灵的营养,为人们喜闻乐见,因而脍炙人口。从做人到做事,从治学到治国,从勉人立志到劝人为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感悟和启迪,都会从中获益无穷。 比起以往墨客骚人的诗歌,特别是国民政府御用文人的诗歌来,陶行知的诗更加贴近群众,更加联系实际,更加重视教益,更加突出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变革和斗争,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要求!他的诗因而具有超越前代的人民性、现实性、教育性和斗争性,对唤醒当时的黑暗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他写的《诗人》就体现了这一点:“有人说我是诗人,我可不懂,唱破了喉咙,无非是打战的号筒,只叫斗士向前冲。” (三)诗间显露着博大的胸怀 陶行知的诗歌始终贯穿着一条变革社会的红线,凝聚着民族斗争精神,堪称中华民族之“诗魂”。且看他创作的《诗的学校》:“宇宙为学校,真理是吾师;人类皆同学,学写创造诗。”再如《育才学校校歌》:“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我们一无所能。我们要学习,学习,学习;达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贡献,贡献,贡献;实现文化为公。”通过教化人的诗歌,为学生明确了追求自然界真理,服务全世界人类的目标。这表现出的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和气派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此诗来形容是作诗高手、“诗教”能手的陶行知先生的诗作和“诗教”的创造性实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三、陶行知“诗教”的教育价值 (一)以诗树德 1923年秋陶行知与安徽教育界同仁在南京创办安徽公学,并自任校长。其间书撰“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恕其所短,敬其所长。”一联以勉励师生。上联以“先义后利”,对传统的义利观予以肯定,勉励师生要见义勇为、见义忘利,做一个“喻于义”的君子。下联以“恕短敬长”讲述如何向别人学习的道理。告诫大家“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在敬其所长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进步。 此外,如《保护栽的树》:“割草留树,房子有得住。砍树如草,板凳无处找。”劝人爱护绿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教人自力更生;《骂人》:“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骂自己。”教人改正骂人陋习;《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华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引导人热爱祖国;《闹意见》:“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锄头上了锈,田园长茅草。”告诉人以和为贵;《傻瓜》:“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救得中华。”说明了老实做事才能救国救民;《小朋友》:“小朋友!小朋友!我看看你的手,可拿得动扫帚?小朋友!小朋友!哪一个长进?哪一个丢丑?”鼓励了小朋友积极参加劳动实践……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诗歌,促进学生和人民大众道德素质和觉悟能力的提高。 (二)以诗启智 陶行知时常教导说:“书是要读的,但不能死读。”而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对少年儿童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做学问,如何更快成才,陶先生写下了好多美妙的诗篇。例如《学问》、《每事问》、《八位顾问》、《学两大贤》等等都是。请看《学问》:“学问学问,既学且问。光学不问,半截理论;死啃书本,用时不灵。老问不学,一半是零;不成条理,低级水平。又问又学,真正聪明;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活的学问。”学习者问不出,不屑问,不敢问,是追求学问的拌脚石。陶行知阐述了学与问的辨证关系,是我们治学的法宝。再看《学两大贤》:“学牛顿深思,学伽翁实做。播下科学种,结成智慧果;吃了变牛顿,又变伽利略。从此两大贤,化身千万个。”陶先生主张科学要从小学起,他为学生树立了两个榜样,鼓励学生学做科学家。又如联句:“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要求走出教室,到广阔的自然天地中去学习,如此才能学到活的知识。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诗歌,促进了学生和人民大众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开发。 (三)以诗导行 陶行知在实践中,发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不对,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才是真理,便又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这说明他对实践与理论形成了正确的认识。由此他排出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他的一首《三代》的短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就形象地点出了这个真理。另外他还写了很多诗歌,如《自立歌》、《手脑相长歌》、《即铭》等等,要我们动手动脑,自力更生,学会生活。《手脑相长歌》,是陶行知的“行知观”在“诗教”上的阐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用全,方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陶行知还引用《三字经》中的话:“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用平民易懂之语,为晓庄师范犁宫撰联曰:“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联语摘取成句,巧缀成文,自然浑成,通俗亲切,阐明了办学旨在培养能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与日常生活难以分离的文化人,同时还隐含有不与鼓吹“劳心者治人”的士大夫阶层同流合污的深意。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诗歌,促进了学生和人民大众认识实践的先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知行合一”。 (四)以诗育师 1926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曾组织南京、无锡一带的5所特约乡村小学互相观摩学习。其间,陶行知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联书赠乡村教师,勉励他们全心全意地去做乡村教育工作;也用以自励。上联抒发了为民谋利的赤胆忠诚和坦荡襟怀,以“捧着一颗心”喻赤忱;下联表达了一心为公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以“不带半根草”喻无私。此联正是陶行知无私忘我,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的真实写照,读之令人深受教育,肃然起敬。陶行知非常喜欢这副对联,1930年再次书赠淮安县新安小学,给教师们以精神鼓励。当时,包括教师在内的许多成年人忽视小孩的能力,把小孩看得无知。而陶行知最看重、最信任、最爱护的就是儿童了,陶行知认为,小孩的能耐是很大的,因此,他写了一首《小孩不小歌》来为孩子们“打抱不平”:“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1927年,当晓庄师范土墙茅屋的礼堂落成时,陶行知为之取名为“犁宫”,并题:“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一联。这副门联概括了作者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两个观点。他认为“因为要教育大家,所以先教育自己。因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得格外明白了。”他还认为“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的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上联提出为人师表、教学相长的原则。认为教师育人,先须正己,要以高尚的师德和深厚的学养去影响教育学生。下联主张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诗歌,促进教师更新了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陶行知“诗教”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有很多学生对道德品质、人文素养或无暇一顾,或不屑一顾,学生不知孝悌,不懂感恩,不讲诚信,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美丑不辨,道德失范,知行脱节,心灵空虚,精神迷失,胸无点墨,人无大志,开口不能言,闭口不能思。校园内外,考试作弊、轻生、校园暴力等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深感忧虑。 此时我们不妨聆听一下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我要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以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目的不在于出多少诗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心灵都饱含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真善美。多么有智慧的教育思想! “言之精者为文,文之精者为诗。”重视“诗教”的作用应是我们现行教育所要大力倡导的。采用诗教这种生动灵活而非强制灌输的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得到教育、受到启迪,将是教育的一条阳光之路、希望之路、成功之路。我们应该尝试向陶行知学习,把目光投向“诗教”,开发丰富的诗歌资源,挖掘诗歌的教育内涵,探索中小学“寓教于诗,以诗化人”的教育路子,为学生的修身养性、全面发展提供精神的源泉。抓住儿童青少年的黄金时期,在学校综合创设浓厚的“诗教”氛围,开发“诗教”校本教材, 探索“诗教”教育模式,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诗歌活动中,借助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人文素质,提高道德水平,提升精神境界,重建人生信念,把“诗”的灵性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每个人都过着诗一般的生活。” 诗品可塑人品,诗魂可铸灵魂。一个自幼受过“诗教”熏陶的人,肯定会成长为一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人。愿陶行知先生的“诗教”思想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举止端庄、气质儒雅、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一个有信念、有追求、有人格、有价值的人! (作者:吴江民盟中学支部副主委、吴江松陵一中副校长)加入收藏
寓教于诗 以诗化人
2016-06-13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员会
——谈陶行知的“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