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主同盟江苏省委员会迎来了一位新的副主委吴胜兴。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位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领导,但孰不知,毕业后就留校工作的他,也是一位享誉学界的学者,更是一位名满校园的管理者。在他的事业年谱中,处处尽是脚踏实地的坚持、高瞻远瞩的改革和敢为人先的创新。借用陆游诗句,他可谓是勤勉为学高远瞩,锦囊多贮暮秋诗。
结缘河海 情牵教学
1980年,17岁的吴胜兴从江苏靖江考上了全国名校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前身),从此与水结缘。32载,一名孩童可以长为人父,一颗小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这32年里,吴胜兴从一名毛头小伙成长为河海大学校长助理。
吴胜兴说,他对河海有着深厚感情,这份感情一方面是来自于在河海度过的32个春秋,岁月累积;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他在河海经历的一件件难忘往事,因事留痕。
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吴胜兴留校成为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和许多青年教师一样,刚参加工作的他踌躇满志,积极投身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在三尺讲台挥洒着青春。但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他总感觉难展身手,后来他悄悄地“冒称”学生,重新走进教室,揣摩老一辈教师们的讲课方法,然后自己反复试讲,才逐渐体会到上课不是简单的一项工作,而是一门艺术,要慎对学生。吴胜兴回忆说,他“偷艺”时的听课笔记不仅比上课的学生详尽,而且还比老教师自己的讲义还丰富。正是这种勤奋向上、追求完美的劲头,使他成为了河海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他还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成论文,发表在学校学报上,至今他还记得那篇论文的题目是“青年教师如何顺利地过好教学关”。热衷于教学的吴胜兴,从此在教学的路上越走越宽!
突出的表现使他获得了学校和同事的肯定,1998年,他担任了土木工程学院的副院长,并主动要求分管教学工作。管教学可是别人眼里的“苦差事”,但吴胜兴却越嚼越有甜头。那时,河海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处于弱势地位。上任伊始,吴胜兴就紧抓学校特色教改项目——水利土木综合改革试点班(基地班)的建设,积极推动让土木从专业上切入水利,培养水利与土木双轮驱动的优秀学生,事实证明,这种实验是成功的,试点班的学生大受用人单位欢迎。经过几年的建设,该班成果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为壮大学院学科,作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主任的吴胜兴成功为学院申请到了结构工程博士点,并从此带动了相关学院相关学科的发展。申请结构工程博士点时的一件事让吴胜兴感触颇深:申报时有评委认为水利院校申请土木类专业的博士点,似乎有些牵强,但是评审组成员之一、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的一席话让评委们不再有异议。吕志涛院士告诉大家,当初他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就是河海大学钢筋混凝土教研室的何正森教授!后来一段时间,吴胜兴也成了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的“常委”。在任副院长的六年里,他严抓质量,严格要求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学院教学工作在学校年终考评中年年优秀。学院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也迅速发展壮大,土木工程有了一级学科博士点,还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从全国400多个同专业中脱颖而出,排名进入前列。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通过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获得八年有效期,成为河海大学的又一强势专业。而吴胜兴本人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被推荐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敢挑重担 勇为人先
2003年前后,河海大学要接受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是一件影响长远的大事,学校师生都高度紧张,全力迎评。但是,如何全面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大家心里都没底!本科教育教学的直接责任单位就是教务处,面对严格的评估要求,教务处处长可以说是责任重大。刚四十出头、成熟稳健且又有思路、敢作为的吴胜兴进入学校领导视野,而在土木学院做得顺风顺水的他正要公派出国进修,面对这一任命,他犹豫、彷徨、焦虑,甚至想到过辞职来拒绝。但最终,他出任了教务处长一职,并在其位谋其职尽其力,以自己一贯的作风,勇为人先,大胆改革创新,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4年寒假后的开学第一天,河海大学又闻“起立”声,所有学生都被要求上课起立向老师致礼;随后的期中考试中,河海大学又打破陈规,允许学生带“小抄”考试。一时间,河海大学教务处长吴胜兴成了媒体的焦点,这让崇尚实干的吴胜兴有点不适应,老一辈校友李仪祉先生的“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一切事情要讲求实际,不要争虚名”的训言萦绕于心,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他都“暗中”低调地进行。光明日报曾以“名牌大学名在哪里——河海大学积极探索办学新思路”为题,头版头条对此进行了介绍。
迎接评估的日子里,身为教务处长和评估办常务副主任的吴胜兴几乎没日没夜地待在办公室,饿了就到校门口买两个馒头一杯咖啡充饥,累了就靠在办公室椅子上歇一会。正是凭借着这种忘我的精神,河海大学出色地通过了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也成为迎接评估工作的典范,接受了全国一百多所高校的观摩学习。但是吴胜兴心理明白,评估只是促进学校建设的一个途径,不能为了评估而评估。因此,在评估结束后,他继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和“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再提高工程”,同时启动了颇具浪漫色彩的“彩虹工程”,与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不谋而合、同时出台。吴胜兴对包括“红杉树”专业建设、“橙果林”课程建设、“金刚石”基础实践能力培养、“绿草地”创新能力培养、“青苹果”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蓝宝石”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紫罗兰”教学评估七大方面的“彩虹工程”这样解释到,就是想通过一整套完善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的彩虹之桥。这些都是大动作,大工程,影响深远。他的工作热情感染了学校的中层干部,许多部门都主动配合,其中与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合作的“本科教学资源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把当时全校46个专业、1800余门课程、1500余名教师的全部信息都包含进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新天地。该系统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2005年河海大学90周年校庆时,来校视察的温家宝总理就专门在图书馆观看了学生运用该系统。而依托“彩虹工程”出版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则于2009年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得到了《中国教育报》的大篇幅报道。河海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吴胜兴的血压也升高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他不得不开始服用降血压的药物。
坚守文化 着意创新
吴胜兴内心有一股传统的力量,之所以要求学生上课起立,就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崇尚,那是一种文化的召唤。因此,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大学生变得更有文化!特别是在像河海这样的工科为主大学里,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仔细思考后,2006年,吴胜兴提出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四校联合申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二年,江苏省教育厅就将该基地列为省高教教改的“重中之重”项目。2008年,基地成为了国家创新实验区。在该基地,四校课程资源互通,300余门人文素质课程互享,互聘教师承认工作量,学生跨校选课承认学分;四校互派名师、名家举办讲座,任何一所院校邀请的专家、学者都可在校际间巡回作报告,并且四校还联合组织团队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联合承办江苏省高校水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联合举行欢送毕业生专场演出等。通过教学第一课堂、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第三课堂这三个课堂的有效结合,达到了1+1+1+1≥4的良好效果。文化基地挂牌在河海大学,吴胜兴是基地的常务副秘书长,他乐于从事这项工作。
文化基地为大学生的公共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吴胜兴认为,河海学生还应该有自己的水文化特质,因此,他着力打造河海学子的水文化特色教育。2008年,由吴胜兴任副总编,集合一批水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2年精心编写了10册水文化知识百科全书——《水文化教育丛书》,该书涵盖了100位水利名人、100条江河湖泊、100座城市与水、100篇咏水诗文、100项水工程、100例水灾害、100种水工具、100处水景观、100首水歌曲和100个水传说,令河海学子大开眼界,水利部陈雷部长专门为该丛书作序。
南京正在依托科教优势打造创新型城市,而创新正是吴胜兴在任学校教务处处长时一直倡导和推动的。“彩虹工程”里的“绿草地”项目即专注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2008年,吴胜兴倡议与江苏省发明协会组办了首届水文化创意大赛,此后,连续举办三届,引起了广泛关注,兄弟院校纷纷加入。这项活动,像一把火种,引燃了广大学生投身创新活动的热情,河海大学每年校级创新项目达到130余项,省级项目20余项,国家级项目近50项,每年有800余名学生参与到各类创新项目中。河海学子依托江苏省高校唯一的“江苏省专利技术创造与运用实践基地”,积极参与创新设计,发明成果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2008年,河海大学6项学生发明专利项目受邀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发明展览会;2009年,河海大学3位同学设计的作品获得了中国发明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发明创新类竞赛一等奖;2010年,河海大学5位同学参加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获得1金1银3铜的佳绩并获得“宝钢青少年发明奖”。仅最近三年,学生申请专利数就达到400余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达350项。河海大学学生的创新活动正如绿草铺大地一样无处不在。
悉心盟务 向阳花开
作为较早加入民盟河海大学委员会的一员,吴胜兴对民盟组织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民盟成员间的互尊互敬、平等友爱关系,让他有如鱼在水的感觉,他悉心盟务工作,热心为广大盟员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2006年,吴胜兴担任民盟河海大学委员会的主委,除了认真抓好盟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外,积极组织盟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服务社会,工作卓有成效。
在民盟江苏省委主办的江苏教育发展论坛上,以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主题,作为省政协常委的吴胜兴做了《加强公共实习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言,见解独特,观点鲜明,被群言杂志社选用。其他民盟成员中有多人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如,李致家在市人大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汉口路西延隧道工程穿越河海大学有关情况的紧急报告”;吴胜兴在省政协会议上联合18名省政协委员,提交了“汉口路西延工程建设方案应该慎重论证”的提案;窦希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关于国税地税合并的建议”;李梦侠提交的“关于草场门交通工程改进建议”的社情民意被采纳并已实施;吴胜兴、王媛等省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地铁线路途经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和牛首山风景区”的提案得到了充分肯定并被采用,地铁机场线将经过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并设站。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吴胜兴和盟员钱向东一起亲赴四川灾区,在余震中对都江堰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绵阳水利电力学校地震受灾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慰问,并提出了详细的援助方案报水利部。回到学校后,吴胜兴带头并发动盟员进行了两次捐款,总额近4万元。
作为主委,吴胜兴还注重发挥民盟成员的智力优势,挖掘科技潜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他牵头成功申请到了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水力发电科学技术特等奖、水利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其他盟员也争先恐后摘奖:2007年,以吴中如院士的“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代表,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水力发电科学技术奖、江苏省建设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中,陆桂华、唐德善、朱岳明、陈海军、王文、杨涛、王媛、郭海庆、李同春等盟员均有斩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河海大学目前为止获得的三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中,其中有两篇的指导教师是民盟盟员。
基于以上成绩,2009年,民盟河海大学委员会被民盟中央授予“全国盟务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2011年,在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之际,又被民盟江苏省委评为省级先进集体。
吴胜兴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独特禀赋或个性,他说自己只是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工科群体中的一员,只不过,在踏实勤奋基础上,还多了一份完美之心,对自己接触的事情,他尽力追求完美。在民盟这片园地里,发现了新的价值所在。2012年,担任河海大学校长助理的他接受了新的任务,担任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踏上了新的征程。尚不到50岁的他,无意探知天命,锦囊里却有许多美妙的暮秋诗有待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