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说明,其中提到“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认真学习后,有几点体会。
深透阐明人与自然生命过程之根本
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自然生命”之根本或“生生不息”的缘由。
据《系辞》对《周易》的解释,《周易》是探讨人周围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个方面的物质与物质运动(八卦)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八八六十四卦):“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与“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懂得了这个道理的人,就能“所居而安”与“所乐而玩”即安居乐业也。 后来,据我国的地理思想传统,又将复杂多变的自然过程演绎为“气、水、土、生、地”的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中国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山高坡陡、季风气候,多狂风暴雨、又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导致中国大地地表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速度比较快,变化比较多,且通量与总量都比较大。因此,中国人的安居乐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中国大地地表的物质与物质运动做我们自已的调查研究。现在,更为清晰的解释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即 “山、水、林、田、湖”的物质与物质运动及能量转移与它们之间互为依存又相互激发活力的复杂关系,使之有机地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田者出产谷物,人类赖以壮阳生命;水者滋润田地,使之永续利用;山者吞云吐雾凝聚水分,涵养土壤;山水土地(涵盖气候与地形等)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而树者依赖阳光雨露,郁郁葱葱,他在生态系统中是最最基础的生产者。
把握因时因地而异与因地制宜
“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其中的 “山、水、林、田、湖”都是有形有质的实体。凡实体者,其形其质必定具有因时因地而异的变化。因此,由这些实体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也必定具有因时因地的差别。人人都说自已家乡好,有的是说他家乡的气候好,有的是说那儿的水质好,或地形起伏和缓交通条件好,或一年四季阳光灿烂天气好,如此等等。我国地域辽阔,要管好用好自然资源,一定要讲究“因地制宜”基本原则。
北方的夏半年,经常有暴雨,冬半年则比较寒冷干燥。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以防暴雨洪水为重,采用了在河流“上游蓄水、中游疏导、下游排洪”策略,导致有的城市,疏干了该地地下几十米厚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于是出现了如下困境:暴雨来了“排”字当头,“排”之不及就爆发内涝;将雨水资源排尽后,就严重缺水,有时候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危机局面。如果将“地下几十米厚蓄水层”利用起来,地表多水就蓄之,地表无水就抽用之,也许就能减轻内涝与缺水之苦。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人地和谐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生命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基础。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之中, “山、水、林、田、湖”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存在一定的通量与总量;如果人类的攫取或消耗超过这个限度,该共同体的运行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异,甚至断链停歇。实现“人地和谐”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在“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要攫取并消耗的物质与能量,不超过上述的限度。例如,上世纪后期几十年,我国黄河下游几乎每年都有断流,在有关专家查明实情之后果断决定,必须确保每年有200多亿方水通向黄河河口,确保黄河下游不再断流。这个“200多亿方水”就是所谓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的“限度”。
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无需赘述,中国大地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修复建设。以长江三峡库区为例:三峡库区的民众为三峡工程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的三峡库区,山岭依旧,水更丰富,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造田、造林和造湖,构建新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本文作者与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已在重庆提出建议;在三峡库区,再造万亩地、万顷湖和万顷林,改善民生,构建和美家园。(杨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