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对教育公平的认识不够高,多元教育投入体系没有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欠缺等不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明确教育公平不是绝对公平,也不是平均主义,确立“相对公平”观念,完善教育公平政策,革除教育公平屏障,优化教育公平环境,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二是明确教育公平的特点,增进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不能简单化,既要扶助困难群体,又不能剥夺“有钱人”的权利制造新的不公,更不能脱离实际空谈公平。应兼顾各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明确教育公平的底线,妥善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三是各级政府应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合适的学生在合适的地点,由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给学生以合适的教育,确保学生、教师、家长、群众和政府满意。
二、构建多元教育投入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用于提升教育公平质量,缩小与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探索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配置,扩大对农村所需专业、职业教育学校就读学生的财政补贴,避免地区发展差异造成教育差距。二是建立完善捐助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支出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助教,慈善办学,扩大捐赠渠道、减少捐赠环节,公开捐赠款项用途。通过社会教育保险、社会教育救济、社会教育福利、社会教育互助等形式保障教育公平。三是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独立或联合举办民办学校、捐建教育设施、创设教育基金等,投资兴建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私立学校。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名牌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升我省办学层次,争创世界一流学校。
三、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提高农村办学条件,科学规划、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抓好薄弱学校校舍加固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配套设施。探索全省校对校帮扶新机制,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发挥优质学校辐射作用,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采取措施支持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统一全省城乡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和教师工资待遇标准,配齐配强农村合格教师。完善优质师资县域交流制度,鼓励名优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注意克服因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加强“城乡教师结对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三是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内共建、共享和共用。制作名师课堂实录,网络分享名师精品课程,实现名师资源共享。发挥江苏开放大学优势,加强与企业集团和行业协会的合作,灵活设置课程和学期学制,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
四、构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政府调控机制,保证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在制度、政策安排上不歧视,在利益安排上向弱势群体倾斜,实行弱势群体子女义务教育补贴或教育费减免政策,保证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法律法规机制,以宪法和教育法为依据,完善以地方教育行政法规、条例为补充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加大教育立法和执法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功效。三是社会参与机制。将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改变政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的社会参与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包括私人和民间团体在内的教育服务供给的多样化。降低民办学校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学校接纳弱势群体子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