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清凉山文化的魅力
2013-03-21  来源:王引
清凉山公园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而且自然环境优美,这就是清凉山文化魅力所在。 刚才三江学院旅游学院院长郑云波教授讲到,清凉山文化浓缩了半个金陵文化史,说明清凉山文化在南京的重要地位.他接着又就:“历史选择了清凉山,我们又将如何应付历史?!”语惊四座,说明保护、继承、开发清凉山文化的重要意义。 清凉山位于城西,属鼓楼区管辖,地处钟山余脉,号称“龙蟠虎踞”之地。大江自西南滚滚而来,清凉山似一只猛虎雄踞于大江之南,依山偎水,虎视着上游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保卫着一方安宁。 古人称金陵形胜为“虎踞龙蟠”就是出于这一理念。记得早在二十年前,我曾经向有关部门建议过,是否可以用“虎踞龙蟠”雕塑作为南京城市的标记,置放在火车站广场,让人们一看到它就会联想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清凉山古名石首山,又名石头山。相传战国时期,有人从江北来,一路不见石山,过江始见第一座石头山,因名。据《舆地志》载:“石头山,环七里一百步,缘大江,南抵秦淮口,去台城九里”。因山上有城(石头城),因以为名。早在战国时楚威王灭越,置金陵邑于此。《丹阳记》云:石头城吴时悉土坞,因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形险固,地位雄奇,其势雄伟,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吴孙权时建石头城,并设置有烽火总台,是吴时举烽火之地。六朝以来倚为重镇,山麓设有石头仓( 库 )作为水陆两用的物资转运站。东晋义熙八年( 公元412 )于石头山西侧建有入汉楼。五代十国杨吴顺义三年( 公元921 )建兴教寺。南唐升元元年( 93 7)在这里建南唐避暑宫( 又称离宫 ),后来易名为清凉大道场。清凉山之名出自清凉寺,始于南唐。相传“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一典故就出自这里。寺内有个小和尚捡到一只虎崽,被方丈发现后,叫其放归山林,由于舍不得就在山后挖了山洞藏身,每天喂饭饲养,虎崽大了,昼伏夜出,为了能找到它,便在虎崽脖子上安上铃铛,附近百姓发现有虎踪便告到官府,责令寺庙主持进行处理,把铃铛解下放虎归山。因为小虎已长成大虎,只有饲养它的人可以靠近,于是就有人提出“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凉山为南京城西著名风景区,古代其地清幽,人迹罕至,号称“城市山林”,“六朝胜地”。后来又被辟为清凉山文化公园,占地约五平方公里,共有七座山阜,其中最大的是清凉山。“清凉问佛’’被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又据《石城山志》记载:“清凉寺为南唐离宫,后舍官为寺,门外有保大泉,即南唐义井”。泉旁有一拂祠,据《郑侠传》记载:“侠随父赴江宁府监税,因占得一小间,闭户读书,后人因景仰其清节,建祠记之,因名一拂。 清凉寺后山之巅南唐时曾建有清凉台和翠微亭,群山环拱,修筑亭台是为了便于俯瞰大江。因其地势既高且广,登台浏览,城阙烟树历历在目。城外江光一线,帆樯隐隐可辨。今自来水厂蓄水池,即为当年翠微亭之旧址。其上为清凉台遗迹。 清凉山自东吴至清末1600余年间,其周围都建有楼台园墅不下十余处,如郭文举读书台,西园( 东晋 )、环翠阁、驭虎岩、鹤涤、寒江榭、药草畦、茗柯坪、剑壑、螺髻庵、洗心亭.悬鼓峰、招隐草堂、寤园等,今大多均已消失。与清凉山扫叶楼南北对峙的尚有盔山,――一名盔山园,山以形胜得名。清末道光年间陶澍将其改名为“博山”。(见《石城山志》),并筑馀霞阁于与山顶,倚石为名书“印心石屋”。园中植梅百株。据《盔山志》记载:“在盔山之麓旧有古松四,名四松庵”。山下为龙蟠里。 清凉山文化是金陵文化的一个缩影,确实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古村落就在鼓楼区北阴阳营,位于金川河畔,是一处距今6000年左右的古文化遗址。五十年代由南京大学考古发掘。面对这么多而又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后如何对历史作出交代,这个任务就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但是还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规划实施。 应该说,过去我们对清凉山文化公园的规划管理的确做了不少事。但失误仍不可说没有,比如“文革”中开城西干道时就根本没有考虑到山体的完整性,而是将其一分为二,拦腰切断,按照今天的观点,完全可以采取城东富贵山隧道的办法。这是一着败笔。为今之计只有设法弥补,可以采取架天桥或建人造山洞的环保措施加以解决。其次就是盔山园周围已被蚕食,无序开发也要加以改善和制止。再者乌龙潭保护得也不尽人意,龟、蛇二山环境保护也不理想。总的来说一座清凉山文化公园要想维持其整体性,首先规划、保护、开发利用要到位,要有法规和严格执行法规的机构去管理它,让清凉山文化更有魅力,更有神韵。 总的说清凉山的管理还是令人满意的,今后大家共同努力,多宣传、多提建议,目的是把清凉山这块文化宝地营造的更好,更加和谐,更有特色。让清凉山文化在南京人心目中扎根,大家都来爱护它。 我认为,面对当前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和清凉山都应制订出一套比较完整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弥补以往所不应该造成的损失。 第一,将清凉山文化公园,重新规划,制定出一套保护管理办法和开发范围,切切实实的把这块老祖宗留下来的“六朝胜地”尽可能地完整的保存下来。好在这块方圆五平方公里的地盘,基本上主体部分还保存较为完好。 第二,对有代表性的景观名胜应加以重建或重修。比如清凉寺应重新设计重建,一拂祠、清凉道场、南焘避暑宫都要进入规划范围内,加以修复,其经费除地方筹集外,政府也应加以扶助。 第三,从旅游观光考虑,清凉山巅上的清凉台、翠微亭都应规划重建。那是观光揽胜的绝好景点,既要考虑到传统文化格局,同时也应适应当今旅游观光文化的特点。要用新观念、大智慧、大手笔去塑造它,以达成最大的旅游经济效应。 最后,我觉得清凉山文化是南京最有品位,最有特色,最具档次的山水文化;站在清凉山巅,令人心旷神怡,向下俯瞰,大江横于前,江南江北纵览无余。钟阜枕于后,莫愁勺水如镜,‘还有狮岭撮土如眉。清凉景色别处绝无,此处独有。别说身临其境者飘飘欲仙,羽化而登仙,闻之者也会心旷神怡。何况这里还有清凉台、翠微亭,更加弓』人入胜。不仿听听大诗人林逋笔下对翠微亭的描述:“渺渺江天北雁飞,石城秋色送僧归,长干古寺经多少,为到清凉看翠微”。而另一位诗人张汝南在《江南好》中的翠微亭却让人留连忘返,“江南为好,亭古翠偏微,望见江光都到揽,坐来岚气欲沾衣,日夕儋忘归。 清凉山文化既有文化实力,又有文化魅力,也有旅游经济开发的潜力,前景十分光明。 清凉山是城西的制高点,这里空气好,环境清幽,是旅游观光、休闲、疗养、问佛、健身、养老的好地方。 注1:清凉山在六朝时还有个景点叫“赤岸观潮”,地点大概就在国防园、鬼脸城一带,六朝时为观潮胜地。隋唐以后,潮水退至镇江,出现广陵潮。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今天为什么看不到潮起潮落了呢?要知道这是“沧海桑田”的变化。南京1 700年前江水还在南岸,后因江水西移、长江航道的摆动而改变。 注2:《解铃还须系铃人》典故出自清凉山。 南唐高僧法眼是中国佛教史上称为法眼宗(禅宗五门之一)的始祖。住金陵(今南京)清凉寺,有一天,法眼在谈禅说法之余,向众和尚提出一个问题:“一只老虎,颈项上系着一个铃铛,谁能把它解下来?”大家想来想去,谁也没有办法。这时一位名叫泰钦的和尚就不加思索地答道:“系者解得”。意思是只有系铃铛的人能够解下。 这个故事载《指月录))卷二十三《法灯》。 后来人们就有“解铃系铃”,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仍须谁去解决。《红楼梦》第九十回:“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是系铃人”。或作“解铃还得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