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团结报》开辟了新闻扶贫行动专栏。盟省委带领全省各级盟组织持续开展“烛光行动”,成效显著,《团结报》在该专栏以第一个系列作了专栏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近日,民盟中央网站在首页集结《团结报》的系列报道作了介绍。为方便全省各级盟组织学习探讨,现将《团结报》系列报道集结转发。
编者按(《团结报》)2013年本报新闻扶贫行动,今日正式启动。今天刊发的第一个系列来自民盟江苏省委会。日前,本报记者深入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等地,就民盟江苏省委会“烛光行动”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今天刊出系列报道第一篇,敬请关注。
感动 激动 行动
——民盟江苏省委会“烛光行动”工作纪实(南京篇)
□本报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陈润华 金小东
“真没想到前两天被表彰为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王老师能来指导我”,一位年轻的农村教师动情地说。2012年9月12日,我国第28个教师节后的第二天,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的一间普通会议室里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教学讨论,民盟南京市委会2012年“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第二次活动正在这里开展。
民盟南京市委会从2007年开始,向全市盟员发出了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的倡议书,设立了启动基金,组建了“名师团”,并于同年9月在六合区建立了“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支教培训基地,在继续坚持对高淳、江宁等农村学校支教联系的基础上,重点对地处江北地区基础教育力量薄弱的六合区进行帮扶,全力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教师进行拾遗补缺的培训。
来自六合区横梁镇初级中学的教师孙刚也是接受培训的学员之一,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与‘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相伴的3年里,烛光行动改变了我的教育生命之路,点燃了我对农村教育的希望……”
农村教师不是缺少培训,而是缺少适合自己的培训。一些农村教师在培训后,从“感动”到“激动”,最终到“不动”,因为在他们的教育现实中,一些理念和做法不能实现,缺少实践的土壤。他们更渴望在培训中从“感动”到“激动”,最终到“行动”,能收获到适合农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着眼于农村,贴近农村教育的现实,关注农村教师的实际,应该说把握了当前中国教育的时代命脉,响应了农村一线教师的诉求。正如六合区一位普通农村教师所说,“民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我们农村教师成长做了一件大好事”,这句话代表了5000余名“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受益教师的共同心声。
据不完全统计,民盟南京市委会“农村教育烛光行动”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0余场次,参与的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名师”达100余人次,培训的受益农村校长和教师达5000余人次。
民盟南京市委会自2010年以来,先后被民盟中央、民盟江苏省委会评为“民盟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被民盟江苏省委会评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先进集体”。“农村教育烛光行动”还被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评为了“南京市统一战线服务社会十大成果”。
三上西北,十赴苏北
—— 民盟江苏省委会“烛光行动”工作纪实(常州篇)
□本报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陈润华 王 勤 金小东
“通过这阶段的进修学习,作为一线教师,我知道了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甘肃省武威县古浪中心小学教师罗志芳这样感慨道。
2012年10月,包括罗志芳在内的甘肃武威和江苏淮安的10位教师受邀来到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接受为期3个月的培训。而早在2010年10月,武进区教师发展与研究中心就被民盟江苏省委会确定为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培训基地。
事实上,这只是民盟常州市委会开展“烛光行动”系列活动中的一个缩影。自2003年起,民盟常州市委会“烛光行动”支教专家团,三上西北,十赴苏北,为两地10余所学校培训教师1000余人次,资助10多位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
2005年,在了解到甘肃夏河县每年都有考取高中的优秀生因贫困而失学时,民盟常州市委会联合民盟金坛市委会主动与夏河中学结对,定点资助10位贫困高中生,每个学生每年3000元,直到高中毕业。这些学生每年都把学习成绩单寄到常州,最终10位学生全部考取了大学。
淮安市洪泽县黄集中学,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备简陋、师资紧张、信息闭塞、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等弊病,他们极需要来自教育发达地区的帮扶。
2008年,常州市正衡中学与黄集中学结成了对子。9月下旬,正衡中学语文、数学、外语三大主科各派出学科带头人,奔赴洪泽县黄集中学,送教上门。11月25日,正衡中学迎来特殊的一天,全校举行对外公开课,诚迎黄集中学的老师们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自2008年起,民盟常州市委会先后组织80多人次参与淮安洪泽黄集中学的“烛光行动”,通过“走过去、请进来”的方式双向交流,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与水平,帮助学校制定主动发展规划、赠送教学软硬件资料等,使黄集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烛光行动’给黄集中学带来了巨大变化,2010年,有3个学生考取了洪泽县重点高中,还有40多个学生考取了普通高中,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黄集中学校长唐万年对民盟常州市委会的“烛光行动”感激万分,他认为,通过结对子,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变得更新、更先进,教学水平和能力普遍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明显改善。
2011年起,因洪泽县教育格局调整,改换新区中学为新帮扶点。据正衡中学校长、民盟盟员沈慧琴女士介绍,刚开始做这件事时,被帮扶学校往往是被动接受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他们尝到了甜头,主动来咨询,2012年5月,新区中学校的校领导还专程来常州,主动问计新区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并一起商讨民盟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助推学校发展的活动计划。
民盟常州市委会还通过在盟内外广泛宣传,将“烛光行动”化为社会有关人士的共识。如支教的师资不仅得到盟内同志的积极参与,还得到常州市教育局、武进区教育部门的支持。此外,资助特困生也从非公经济界盟员“一帮一”的方式逐步发展成“民盟牵头、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统筹发展”的“烛光行动”常州模式。
我们有了“谐达奖学金”
—— 民盟江苏省委会“烛光行动”工作纪实(苏州篇)
□本报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陈润华 金小东
2012年5月28日,苏州新浒学校四年级二班的赖玲萱同学获得了800元一等奖学金。除她之外还有1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分别获得了600元到800元不等的奖励。这个奖学金的名字叫烛光行动“谐达奖学金”。
“谐达奖学金”是由民盟苏州市委会协同江苏谐达律师事务所在新浒学校设立,奖金3万元,期限3年,每年发放金额1万元。其宗旨是“关爱每个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奖励对象是该校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
新浒学校位于苏州高新区阳山附近,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校共有2500多名学生,师生来自全国各地21个省、市、区。2009年9月,民盟苏州市委会在该校签约挂牌,建立“民盟烛光行动支教基地”,约定每学期为该校教师、学生开展系列支教活动不少于一次;同时,为该校添置价值3万余元的72块教室黑板,另外先后捐赠了5000元新图书、办公室沙发2套、29寸电视机4台、电脑2台。
2010年5月27日,民盟苏州市委会向新浒学校捐赠了100只书包,还组织盟内教师、书画名家面向学生和教师开设“趣味数学”、“小学生美术”、“班级管理”等系列活动和讲座。
2011年5月12日,在新浒学校新校址开展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小学、初中教育教学示范课;10月20日,苏州工业园区十中校长、盟员严建兵带领骨干老师奉献了精彩的教学示范课,并与该校的老师们就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进行研讨交流。另外,盟员马建华律师还免费担任新浒学校的发展规划顾问与法律顾问。
“谐达奖学金”的设立可以说是民盟苏州市委会“烛光行动”支教内容的创新与拓展,是对“烛光行动”内涵的丰富与深化,是继图书捐献、设施支援、智力支教后更为切实的助学之举。
近年来,民盟苏州市委会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把“烛光行动”引向深入,如募集20万元捐建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尖山烛光小学,派出由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高中新课程改革专家库成员、省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名校长等十余名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赴甘肃天祝县对全县高中教师和校长进行辅导培训,连续多年接纳甘肃天祝和江苏洪泽的初中教师来苏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科培训等。
烛光暖凉山
—— 民盟江苏省委会“烛光行动”工作纪实(无锡篇)
□本报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陈润华 金小东
“我希望我的妹妹、弟弟能够像我这样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好好学习、快快乐乐过好童年”。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第二民族中学一位受捐孩子在心愿旗上写下的心愿。她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曾经面临退学,是民盟无锡市委会的“烛光行动”帮助了她,能够继续留在学校安心读书,孩子非常感激,希望自己的弟弟妹妹也能有这样的幸运。
得知山里的孩子因承担不起一年2000元的伙食费,即将面临退学的困境。2012年7月25日,民盟无锡市委会开展了“烛光行动·无锡民盟同心支教行”活动,带着盟员们捐赠的8万元现金、2台电脑和相机、文具等用品,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到达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德昌县,而他们要去的第二民族中学在距县城85公里的热河乡。
驾车60小时、5000公里的行程,让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感慨不已。一路上,“搓板路”、“m路”、“过水路”比比皆是。行在崖边,看着脚下郁郁葱葱却看不到底的山崖,腿脚忍不住发抖;山路崎岖,车子左摇右晃,不断将他们的身体甩到一边,让他们真切领会了什么叫“蜀道难”。当他们晕晕乎乎地到达学校时,看到教学楼前站着一群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感动了。但孩子们的礼貌懂事、好学上进更让他们难忘。
“灰扑扑的衣衫,黑黝黝的面庞,有不少人穿着民族服装,表达着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欢迎与尊重。看着他们好奇、友善的眼神,路上再多的辛苦此刻也觉得非常值得。”志愿者小任如是说。
蜀道的确难行,却挡不住爱与梦想。志愿者将爱心款送到孩子们手中,淳朴的孩子一遍遍说着“谢谢”,纯真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这些爱心款,除替学生向学校缴纳各项杂费外,还资助每位学生每月250元伙食费,确保孩子吃饱、吃好,能够在学校安心读书、健康成长。
活动中,志愿者还向受捐孩子分发了贴有捐赠人地址的信封,嘱咐孩子们与捐赠人经常联络,交流思想,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同时,准备了一面心愿旗,二十位孩子在上面认真的写下了心愿。当看到旗上一位孩子写的是希望得到一本好书时,志愿者立刻将带来的书给孩子挑选,满足了她的一个小小心愿。
这次支教活动仅仅是个开始,民盟无锡市委会将根据学校、学生情况,确定下一步支教计划,为改善当地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烛光星火照雪域
——民盟江苏省委会“烛光行动”工作纪实(南通篇)
□本报记者 陈晓燕 通讯员 陈润华 金小东
“轻轻地你来了,一束烛光辉耀高原,一份真情温暖雪域。与你相识,与你同行,荡起一叶智慧的扁舟,放飞一个自由的梦想,我们启航,我们追寻……”这是民盟甘肃天祝支部主委耿生旺所写的一首小诗,以表达对民盟“烛光行动”在天祝实施的感受。
从2005年到2012年,民盟江苏南通市委会先后有21名盟员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拉不楞藏民小学21位学生结成对口资助关系,每人每年出资300元,帮助他们完成小学学业。经济支部盟员陆振林从2005年到2008年,每年资助1000元帮助甘肃白银一中一名品学兼优的高一年级贫困生完成高中学业。天祝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2007年,天祝县被确定为民盟“烛光行动”的重点县之一。2007年暑假,民盟南通市委会迎来了由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先后到通中、西藏民族中学和启东中学学习考察。当年又应民盟甘肃省委会的要求,选派了2名优秀教师前往甘肃定西地区、天祝自治县进行讲学示范,受到当地有关方面和广大师生的好评。自2007年起,民盟南通市委会还积极探索帮教助学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盟内教师专家库,推选优秀教师与甘肃省天祝县华藏初级中学教师开展网上帮教活动。
“当我走进天祝一中的高二(1)班教室,迎接我的一张张年轻的和不年轻的脸,在那些高原人的脸上,我读出了天祝人对新知识的渴求。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没有随意的走动,没有窃窃的私语……”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教师陶晓跃这样回忆他与天祝师生零距离接触时的情景。
2009年8月3日至4日,民盟南通市委会组织讲学团赴天祝进行高中教师培训活动。本次帮扶活动中,培训班按高中8个学科采取专题讲座、互动研讨、实例分析、上课观摩等方式进行,培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高考管理、高考辅导及学科竞赛等内容。来自全县的260名高中学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使参与其中的高中教师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高考辅导能力,学科竞赛能力和高考管理的能力。
除了在天祝的帮扶之外,2009年底,民盟南通市委会还积极配合民盟江苏省委会的支教行动,联合南通一中和小海中学,共向淮安洪泽县黄集中学捐赠价值五万余元的课桌椅,改善了学校的办公条件。
南通市小海中学教师、盟员陈松泉不无感慨地说:“烛光,即使是一点,即使是微弱,也能照亮一小片,也能温暖一些人,作为民盟的一员,我为民盟的烛光行动感到骄傲。我相信,当烛光一点点亮起来,那将是壮观而辉煌的场景。”
(转自团结报2013年1月26、29、31日,2月5、7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