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政学院 梅良勇1 顾琳2
摘 要:“同心”思想是胡锦涛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它的核心内容简单概括即: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和而不同”思想,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和谐,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在众多不同因素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彼此相互依存中“求同存异”,实现差别共存、共生共荣,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同心”思想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和超越。因此对“同心”思想与和而不同进行研究,有利于更深刻地把握“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并对于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尤其是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同心”思想; 和而不同; 统一战线; 多党合作 继承与超越
“同心”思想是胡锦涛同志于2011年1月30日下午,在中南海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的历史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后,首次正式提出的。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同心”思想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深入研究“同心”思想与和而不同的内在关系,有利于更深刻地把握“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并对于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尤其是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同心”思想
“同心”思想,简单概括即: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它是胡锦涛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一思想的提出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是对多党合作理论的新发展。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学说,孕育于各界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党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历程,升华于统一战线成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第一,“同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统一战线理论,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同心”思想强调统一战线建立的根基在于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存在的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巩固发展的过程在于采取共同的行动团结奋斗,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精髓,也是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以及凝心聚力的根本任务是一脉相通的,是对它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发展。只有“同心”,形成的团结联合才能牢不可破,才能凝聚人心。因此,坚持“同心”思想,实质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第二,“同心”思想是对统一战线成员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奋斗实践的总结和升华。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的历程,是广大成员与中国共产党不断增进共识、致力于共同目标、坚持携手奋进的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拥护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共同协商制定《共同纲领》,再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同心同德,不断增进政治共识。从致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再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目标上同心同向,保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到协商建国、共议国是,再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在行动上同心同行,最大限度彰显价值、激发活力,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坚持“同心”思想,实质就是继承和弘扬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
第三,“同心”思想是新形势下巩固壮大统一战线的时代要求。一致性基础上的多样性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鲜明特征。统一战线作为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的联盟,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统一战线没有必要建立;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统一战线建立不起来。需要强调的是,一致性是促使各方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的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统一战线成员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共识不断巩固,同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愿望诉求日益多样。进一步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使各种意见在统一共识基础上相互借鉴而不对立、各种诉求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尊重而不冲突,始终保持和谐发展。坚持“同心”思想,实质就是坚持“和而不同”思想,通过求同存异不断增进一致性、包容多样性。
综上,“同心”思想精辟概括了统一战线理论建立的根基、目的和价值所在,它强调统一战线个成员在理想信念上的共识、道路方向上的一致、具体实践上的协力。
二、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思想,渗透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中,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的结晶。该思想语出《论语·子路第十三》。原句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是说,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比如都为天下谋,有些人出仕做官,有些人则教书育人,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 或者说,修养好的人能尊重对方不同于己的意见,又能和谐相处;而修养差的人只有利益相投才能同处,但一遇利益冲突或意见相左,便不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这里“和”即统一,和谐,它是抽象的,内在的;“不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在现实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
“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哲学范畴。关于它们的论述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古人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集体生活中,为了抵御侵袭获得整体生存的权利而逐渐形成了“同”。“同”从字面上可以形象地看成是众人同于“一口”,即要求事物应该是无差异的同一,这就忽视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淹没于共性之中。而“和”则与“同”相对,由“禾”和“口”组成,原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阴阳调和,延伸到味觉即要求五味调和,即“和五味以调口”,延伸到音乐领域则要五音调和,即“和六律以聪耳”,推广到人际关系上则要求五伦调和等等。“和”承认了事物的多样性,将个性与共性统一了起来。周幽王时期,史官史伯提出了“去和而取同”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见《国语·周语》)的论述,用来指出西周的弊端,认为万事万物只有相和相因相生才能和谐发展,相同则无法发展下去,朴素地说明了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此后,晏子也曾提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3](《左传·昭公二十年》),意思是若在水中加水,则做不出可供人们食用的东西;若让乐器只有一个音调,则奏不出美妙的音乐。这强调了“和”与“不同”的思想,认为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济”。孔子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引入人际交往中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道,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和”与“不同”构成了矛盾的两方面,它们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辩证统一的。“和而不同”承认事物是多样性的,承认差别,承认矛盾、冲突乃至对抗,并且认为能够通过“和”实现统一。这里的“和”是有条件的,是在广泛占有“不同”(差异)的基础上,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矛盾,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样性中去寻求和谐统一。从本质上说,“和而不同”不仅是一种哲学观,更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和而不同”思想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运用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可以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能保证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诉求,从而能够保证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统一和谐。这是“和而不同”思想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有效缓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经济和谐共存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好和谐社会,就要坚持“和而不同”思想,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表达不同意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局面,进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同心”思想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和超越
“和而不同”思想,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经过一代代学者的传承与发扬,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它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成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成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谛,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实践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心”思想的提出是对“和而不同”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和超越。
从实质上来讲,同心”思想是坚持了“和而不同”思想,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和而不同”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和谐,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在众多不同因素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彼此相互依存中“求大同、存小异”,实现差别共存、共生共荣,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同心”思想也是通过求同存异来不断增进一致性、包容多样性,从而达到凝心聚力的目的。“同心”思想要求思想上同心同德,就是强调统一战线各成员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政治原则是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上同心同向,是要求统一战线各成员要有着共同的发展道路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行动上同心同行,就是要求统一战线各成员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致力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
另一方面,统一战线领域众多,不同成员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同心”思想并不是绝对排斥和否定“不同”,也不否定和抹杀各成员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和差异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这也就是“和而不同”的具体体现。并且在贯彻落实上,也要求做到有所区别和侧重。在多党合作方面,主要是引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族工作方面,主要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宗教工作方面,主要是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方面,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并且引导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方面,主要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同心”思想不仅是对 “和而不同”的继承,更是对它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王炜译注:《<论语>通译》[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2] 左丘明著:《国语(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15-516页。
[3]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第4册)》[m],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4] “和而不同”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477.htm。
[5] 林华山:《同心思想:统战文化的核心内涵》[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72-74页。
[6] 张来芳:《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4-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