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黄昏,去西南联大旧址,原是为了寻觅汪曾祺先生的踪迹,汪曾祺的很多文章里都写到了西南联大。找了半天,并没有见到汪先生描写的场景,我只看到了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三位校长的头像。
继续往前,看到了一间西南联大旧教室,校园内有雕塑,背后的墙壁上也刻着一幅幅浮雕:激愤的人群高举着“反内战、反独裁”的横幅,描述的好像是昆明“一二一”运动和较场口血案的悲壮场景。
校园很深,前方是一片松柏的林子,隐隐地能看见一些红色的飘带。走过去,我意外地看见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故教授闻一多先生衣冠冢” ,还有“一二一”四烈士的墓,四座坟墓排成整齐的一列。坟墓的后方还有一条小径,顺着台阶走上去,青松翠柏之中,是李公朴先生墓。
那一刻我出乎意料地震惊,我的脚像是被钉在那里似的,怎么也想不到,李公朴先生的坟墓会在西南联大的校园里。下午在出租车上,我还因为找不到李、闻先生的遇难处而遗憾,可是现在,我就在李公朴先生的墓前。
晚风一阵一阵地吹过,松枝在不住地摇动。我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这里,仔细的看着先生的坟墓。在我的记忆里,先生的坟墓不是这个样子的。网上有照片:墓碑很宽,上面的线条是圆弧形的,碑的正面嵌着一张先生的照片,镌刻着李公朴烈士五个大字。可是,在我的眼前,墓碑敦厚直立,碑文是“李公朴先生之墓” ,很醒目的红色。墓身是双层的,下层是长方形,稍大;上层也类似长方形,但是离墓碑较远的那头呈一个尖角。环绕着墓地的除了松柏,还有青青芳草。
我感慨万分,轻轻地抚摸着先生的墓碑,就像是在拜读先生的信仰。
墓地是一个令人回忆的地方。
1946年7月11日夜晚,昆明的蒙蒙细雨下个不停,突然,在一条小巷里,传来了几声罪恶的枪声,先生中弹倒在了血泊中。子弹是打在腹部的,医生已无回天之力。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你说:“我为民主而死!”
次日,民盟滇支部宣言:“救国何罪?……李先生竟因要求民主和平而最后遭此毒手!
……
李公朴先生被反动派特务暗算了,但全中国要求民主和平的人民是杀不完杀不绝的。
人民应该牢记着这笔血债,应该为我们自己的战士索还这笔血债!”
三天后,闻一多先生为你而最后一次演讲:“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先生是四十四岁那年遇难的,先生的足迹走过了四十四年。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日子里,先生揣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四处奔走,为救国救民撰写了一篇篇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章。先生知道独裁者容不得这些,但是先生愿意用热血铺就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先生是义无反顾的。
你在日记里写道:“为了和平民主统一,死又何足惜。”
你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你还说:“看情况,我是走不出昆明了。”
先生真的没有走出昆明,但是先生走进了民主革命的史册。民盟中央蒋树声主席高度评价了李公朴、闻一多两位烈士热爱祖国、追求民主的一生,说:“两先生都是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们为推动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尽知识分子的责任,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民盟以关注国家前途命运为己任、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精神。他们是民盟的骄傲,当时和以后的许多人是因为他们的事迹认识和了解民盟的。”
我对着墓碑说:许多人都是因为先生才认识民盟的。
先生的足迹走出过很远。先生去过延安。在感到困惑和迷惘的那些日子里,先生辗转千里来到延安,寻找中国的希望。宝塔山下,延河岸边,留下了你的爽朗笑声,你激动地说:“觉得自己像个流浪子一样,这时才找到了自己的家!”你将《黄河颂》和《二月里来》带回白区,和女儿一起歌唱。
再次从延安出发时,你率领教学团,跨过黄河走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一路撒播抗战的种子。
先生是有理想的:和平、民主、还有光明。你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要亮了。”
风再一次吹过,墓地旁的一簇紫花迎风轻轻颤动,令人感到无限温馨。面对亲人的时候,先生也是无限温馨的,先生也有儿女情长,那是大英雄的儿女情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几天,先生为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取名,先是叫国难,后来又改作国男。先生用女儿的名字记载着国家的灾难。都知道在七君子事件中,你同六位仁人志士一起泰然入狱。都知道在非法审判七君子时,你在法庭上慷慨陈词:要用七君子的自由,争取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自由,我们要联合共产党起来去抗日,有什么错呢?爱国无罪。但是,我还知道:在苏州江苏高等法院的看守所里,国男去看望你的时候,你用胡子扎女儿的脸。
先生有一张全家福。我看过那张全家福,是在上海照的,三代人拥在一起,洋溢着暖暖的亲情。你热爱妻子儿女,可你更信奉“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为了全民族的民主自由,你忍痛撇下妻子儿女,毅然选择了为民主捐躯。
先生“心不死,志不绝。”
先生是有遗憾的,先生或许还想再携夫人去一次延安,先生也许还想再主编一本杂志,类似《读书生活》那样的杂志,或者,像《青年周刊》也行。先生也想看一看新中国,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再照一张全家福。但是,先生还是选择了为国捐躯。先生知道会有遗憾,但是先生不怕留有遗憾。因为先生坚信正义终会战胜邪恶,天一定会亮的。先生用自己的遗憾来催生一个崭新的中国。
先生静静地躺在这里,伴随着先生长眠的,是与先生生死与共的盟友和为民主献身的青年。有闻一多先生和“一二一运动”四位烈士相伴,先生不会寂寞。
校园里,学子们正在举办 “十一月的诗迹”朗诵会。这正是先生想的,先生盼的,洒满阳光的幸福日子。
天色渐渐地暗了,站在先生的墓前,心底却感觉到一种亮敞。先生的无私无畏,先生的光明磊落,还有先生民主自由的思想,在墓地的上空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站在先生的墓前,心里特别地纯净。
墓地是一个令人回忆的地方,墓地也是是一个令人沉思的地方。
一个民盟盟员,我们应当向先生学习。学习先生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无私无谓的崇高精神。学习先生关心国事,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学习先生关爱民众,担当责任,尽心尽责的民本意识。
我还想着该为我们的国家做点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
这样,我们才能告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