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当时只道是寻常
2012-03-12  来源:民盟无锡市委

——纪念夏德全院士

整理东西的时候,母亲递给我一张报纸,那是当年刊登我大学录取信息的《无锡日报》。接过那张早已泛黄的报纸,赫然看到“夏德全”三个大大的黑体字。原来,夏院士当年入选1997年“无锡市科技进步奖”的报道恰好在同一张报纸上。一时,感慨无限。

我从来没有见过夏德全院士本人,虽然偶尔百度自己的名字,多半会把夏院士顺便百度出来。无他,夏院士在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时,我曾写报道《夏德全获“何梁何利”奖 开创我国罗非鱼雄性化养殖先河,实现效益20多亿元》刊登在当年的《无锡日报》上。那是我的方块字第一次在《无锡日报》上发表。也因为写这篇报道的经历,每每听到有关夏院士的消息,便更多几分别样的亲切。

盟市委组织处处长冯勤是见过夏院士的,还曾专门为他写了人物专访。冯处事后一直唏嘘说,这么多年文章写下来,写夏德全那篇,是最让他自己感动的。与夏院士的见面并不多,因为他太忙了。他忙着搞科研,忙着带学生,忙着参加各类会议……与冯处的见面居然有半数是在医院的病房中。还记得那年夏院士住院,冯处去看他,回来后对着我笑眯眯的直摇头。他说医生护士在夏院士罔顾医嘱的强势作风下,都沦为新时代的“祥林嫂”。据说,他很理所当然的把病房当成了办公室,把病床当成了办公桌。资料照看,电话照接,学生照带……他,居然还溜出去开会!这可把医务人员给激怒了,你可以无视医院的规定,可你不能不顾着自己的身体啊。这真要出了事,谁负责?可这个倔强的小老头,就是不听劝。你劝他,他从不反驳,静静听着,只是屡教不改而已,一切照旧。冯处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也跟着笑,觉得他的执着中,带着一丝任性,带着一丝孩子气,很是可爱。当时的我们,都不曾预见:不远的将来,这个执着得近乎任性的人,会永远离开我们,在我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我们只是和医务人员一样,在敬佩他的同时,为他担心着,希望他能够把自己的健康放到更重要的位置,认真修补修补,留有用之身,作更大贡献。

办公室主任董迪飞当年也曾采访过夏院士,那又是一段颇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经历。按照董主任的原话就是:“他特别配合,让他干嘛他就干嘛。就是你啥都问不出来!”说要采访他,那就约个时间。说要照个工作照放《盟讯》上,那你就拍嘛。说要提问,你问嘛。他老老实实,一字一句地回答你:“哎呦,那个记不清楚了。”“不知道,时间太久了,记不得了。”“我真忘记了。”……望着面前衣着简朴的小老头,望着那平静无波的眼神,董主任充满了挫败感。那是的感觉,用今天的话说,好像所有的事情在夏院士眼中都是浮云,不值得被记住。然而,一群学生的涌入,让这个颇有些沉沉暮气的老人在瞬间改变了气场。董主任说,被学生围了三圈的夏院士,在回答学术问题的时候,眼睛是会放光的。仿佛只要涉及他的事业,他的专业领域,他就会在瞬间迸发出热情,就好像被点燃的火炬。那双会发光的眼睛,从此成了董主任对夏院士最深刻的记忆。

“你听说过‘洛阳纸贵’的故事么?”董主任苦笑了一下,“夏院士走的时候,锡城无花圈。洛阳纸贵算得了什么?”噩耗传来,大家震惊与惋惜之余,董主任负责采办花圈。按说,这活也是轻车熟路的,可偏偏那一日,这竟然差点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无锡城的大小花店,都买不到一个花圈。而在同时,各个花店的老板都对“夏德全”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因为几乎所有的花圈,都被要求写上了他的名字。董主任城东城西,大街小巷的转悠,才在某个乡下犄角旮旯的小花店里找到了几只漏网之鱼,算是交了差。即使时隔六年,再次提及那一场倾城之殇,他依然感慨。

听说,夏院士是在2005年教师节前夕的一个中午走的,就在当天上午还预定了第二天飞北京的机票。他走得匆匆忙忙,有太多的话来不及说出口,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有太多的心愿没有实现。作为一个年仅67周岁的学者,正值事业巅峰的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无限的遗憾。

最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不断的推出各类学习先进人物的活动,如“王选”,“景荣春”、“朱岳明”。每每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夏德全院士。夏院士和他们是同一类人,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就这样被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

身前身后的荣辱,或许从来都不在他们心上。无论我们念与不念,他们始终在那里,不争不抢,不悲不喜。然而,我们活着的人,始终无法忘却他们的努力与付出,也无法忘记,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真实而鲜活的存在过,只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附:百度百科上有关夏德全院士的词条:

夏德全同志1938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47年至1957年,先后在上海市市京村小学、上海市华侨中学(后改名为少云中学)、上海市江湾中学读书;1956年6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南京大学生物系动物及动物生理专业读书,1963年8月分配到长江水产研究所工作。1981年5月至1983年5月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遗传系从事酶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1983年6月至2005年9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工作。1992年晋升为研究员,199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8月在无锡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97年获首届中华农业科教奖,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12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3年1月当选为政协无锡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