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京派”画师暨无锡乡贤画家周怀民
无锡民盟惠山区总支 高 波
无锡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书画艺术领域中,历来人材辈出,各领风骚,其中不乏志向高远、才情超凡的画家,周怀民就是其中之一。
笔者与周先生同是钱桥人,早在学生时代就对其人品和画品敬仰不已,今年偶然的机会在钱桥走访了周先生的外甥,83岁的庄栩(炳南)先生,有幸获得了周先生生平的大量资料。
周先生作为无锡乡贤画家,又是民国“京派”画家代表,还是著名的收藏家和鉴定家,其研究价值和学术意义较大。先生生前生活简朴,为人谦和,淡泊名利,乐善好施,身后虽有画名,但艺术评论家对其理论研究较少,故世人特别是画界中人对其画作的认识还不很全面。
(一)
周怀民,又名周仁,字顺根,生于光绪33年(丁未)农历6月22日(公历1907年7月31日) ,卒于1996年8月24日,斋号双柳书屋、水云阁等,无锡钱桥北街周巷人。
父亲周坤煜(字珍山)是在钱桥桥北桥堍下开茶馆的,因为人仗义,其兄又在汉口衙门当大官,地方上人就推举他做“图董” 。(清代沿用明制,在县治以下设乡,每乡推举乡董一人,总揽全乡事务。乡以下分设若干图,每图推举图董,管理全图事务,另设图正一人,专管图内的田赋征收、田地房产的买卖过户、图册注记及赋税交款书等等。)其祖上根据周家家谱记载,在明代永乐年间从无锡玉祁槽坊迁来,家境因是大户人家原较殷实,到周珍山时已趋败落,房子有两间四进的厅屋,是巷上较好的房子,但田产只有在一块高地上垦出的三分田和屋旁的一块桑树地。
周怀民母亲育有四女三男,后夭折了三个,周怀民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家里日子过得很清苦,好在两个姐姐都嫁了条件较优越的人家,两个姐姐出嫁后经常接济家人。日子虽然困难,周珍山还是让两个儿子上了当时的新式学堂。
(二)
少年的周怀民就以擅画佛像而著称乡里,他早年毕业于无锡吴桥旁的一所技工专科学校,学的专业是“土木建筑”,这时的周怀民已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因为姐姐的公公在北平电报局当干部,所以周怀民19岁就离开家乡到北平新街口电报局当了一名小职员。其业余时间坚持自学绘画,逢假日则化一个大洋买张门票去故宫观赏和临摹古画,往往要到掌灯时分才出来,以致后来连故宫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一个大洋在当时可以买半袋面粉。周怀民节衣缩食,潜心艺术,他一有空就往故宫、荣宝斋和琉璃厂跑。他尤爱临摹清代“四王”画迹,同时阅读、钻研绘画理论,向著名画家请教技艺。久而久之,他练就了一支风骨遒劲、浑厚苍茫的画笔和一双辨别真伪,深邃锐利的鉴画火眼金睛。1926年(20岁)有了绘画基础的他进入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事吴镜汀学习山水,后任该会讲师、评议。水滴石穿,天道酬勤,六七年的刻苦钻研,其国画已可登堂入室。26岁时临摹的一幅四丈多长的沈子居巨画《桃源图》,已达乱真地步,北平的一些画家见了都交相称赞。京华艺专校长特聘他去该校教授国画,后来又任该校教务长,这时他与黄宾虹、张大千、齐白石等著名画家有了交往。1934年被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山水画兼职教授。
周怀民进京后吴镜汀对其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吴镜汀只比周怀民大三岁。吴镜汀(1904―1972),名熙曾,号镜湖,原籍浙江绍兴,生于北京。17岁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得金城、陈师曾指授,进而涉猎宋、元、明、清各家,50年代后致力于推陈出新。早年曾在京华美专、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曾任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常务委员、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吴镜汀擅长山水,取法传统,功力深厚,注重写生,其所作笔墨苍润,意境高深,气韵秀美。他深明“得之于心,以心状物”的中国艺术精神所在,强调“格体精微,下笔无妄”。周怀民早年山水用笔精到,坚持写生,主要是受其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政体的改变,文化重心开始北移,文化的价值形态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北京地区的绘画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官方的倡导下,美术研究的风气大开。1919年由金城、周养庵、陈师曾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画学研究会”, 时任民国政府总统徐世昌是画会的支持者。他批准将日本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作为中国画学研究会专用经费。两年后,会员已达200多人。并编印《艺林旬刊》、《艺林月刊》,多次举办展览。
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给年轻的周怀民提供了广泛学习的平台。30年代,北平的文运日倡,不仅绘画的发展日渐辉煌,而且在艺术面貌上进入了“京味”最浓厚的时期。周怀民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自己的绘画面貌的,后来逐渐成了“京派”画家的代表。周怀民的成功与其超人的悟性和少有的勤勉是分不开的。在30年代出版的《周怀民山水画集》上,黄宾虹题其画册云:“怀民先生天资聪颖,学力研深。此册秀逸华滋,洵称杰构”。 同乡王昆仑赞周怀民作画“心随画笔到江南”。
(三)
抗日战争期间,周怀民回到了无锡,租住在西门的一个破落的叫“大悲庵”的庙里,与居住在四郎君庙巷的荣德生寓所相距不远。这时候他主要是粥画为生,也帮人鉴定古书画。初回无锡,周怀民生活较为困难,据说有一次外出写生竟饿昏在太湖边上,荣德生先生知道这事后特意差人去其住所送去了一石大米。在无锡的几年(后来在48—51年又居住在无锡),荣德生在经济上给予了较大的帮助,同时荣德生与周怀民也成为了好朋友,荣德生不仅邀请周怀民到梅园写生,为梅园补壁,还出资为其办画展。战乱的年代,生活虽然清苦,但这时期大量的写生却为周怀民艺术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怀民曾深研马远的画水法,早年他生活在太湖之滨,湖水涟漪,朝夕相亲,忘不了故乡的太湖山水(改革开放后,每次回家乡都喜欢住在太湖边),在他的山水中常常可以看到太湖中常见的“芦荡”,这也形成了其独有的山水面貌。 1947年,他在无锡城中公园同庚厅举办画展,一幅幅画面上的芦苇随风摇曳,渔人驾舟捕鱼,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所以他后来竟有了“周芦塘”之雅称。
解放前周先生曾先后在北平、天津、上海、广州、青岛、徐州、无锡、南京等地举行个人画展17次。五十年代,又在京、津、沪、穗等地举行10余次个人山水画展。
(四)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是周怀民山水艺术的顶峰期。五十年代后(1956年参加文联西北参观访问团),遍游祖国山河,意境笔墨为之一新。足迹遍黄河两岸、祁连山南北、长城内外,并绘下了一批气势雄浑的作品,如《雁荡山色》、《西陵暮烟》、《雨后万峰绿》、《龙门雪浪》、《百丈飞泉》等, 他又到峨嵋山观猴,去长江三峡、黄山写生,湖光山色陶冶了他的性情,扩大了他的视野。他还多次到北戴河等地观察,对海潮之汹涌、澎湃,皆有会心。如他根据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意所作《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画,连天海浪,气象万千,为中国新山水面貌的确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好友邓拓题其画曰:“不学倪迂与米颠,独师造化出天然。创新一幅风云壮,万水千山到眼前。”这时周怀民的山水已入化境,正如他在题款上写的那样:“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画面大气磅礴,苍茫雄浑,水墨淋漓,撼人心魄。
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周怀民被聘任为专业画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自1955年起,周怀民开始定居在北京什刹海西海岸。这个小院原是老画家胡佩衡(1892年生,1962年逝世,河北涿县人。蒙古族,名锡铨,字佩衡,号冷庵。1919年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主编《绘学杂志》。后为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评议,并参与编辑《湖社月刊》。曾任教于华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艺专,北京中国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的私宅,院落不大,却很雅致。他还给吃住、作画为一体的房间起了一个斋号:“水云阁”,这一住就是二十年。
画室亦兼卧室,只有十几平方米。除了一张床,一个五斗橱外,就是画案。屋小灵气大。就是在这咫尺小房里,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绝世佳作。如气势磅礴的《十三陵水库》,被国家收藏。当年兴建十三陵水库时,为了能更真切地反映水库的宏伟气势,他只身去了十三陵,回来后精心构图,反复画了几幅底稿,最后终于完成了巨幅国画《十三陵水库》。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同志看了画后非常高兴,指示《前线》杂志予以发表,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赞扬。
为了展示大西北风光,从1958年开始周怀民深入甘肃省兰州一带采风写生。他在甘肃待了很长时间,画了许多写生小样,回家后抓紧时间构思创作,实地写生和室内创作多次反复,使他笔下画出了许多精美的表现大西北风光的山水画作品。如《贺兰山下》就是他这一时期艺术活动的心血结晶。
中年之后,周怀民的山水画又自创新意,融入了青绿山水的画法,点染之间,朱碧璨然,使画面于沉厚中又显得生意盎然,神彩流动。其后,更吸取南北两派山水画的书卷气和笔墨情趣,使得他的画更具有文人画气息。
现在不少画界中人看到的周先生的画作多为八十年代以后的创作,而对他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创作则了解较少,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评价,不公正的评价。
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周怀民的黄金创作时期,但评论界对周怀民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当然,周怀民也不是个案,“京派”画家中的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梦白、姚茫父、萧谦中、徐燕荪、溥心、邱石冥、秦仲文等等,哪一个有人在深入研究?究其原因,自清末任伯年、虚谷、吴昌硕等确立“海派”地位以来,“海派”一直是中国画坛的领军,是一面旗帜,它鼓吹的是“创新”,而“京派”画家中很多是学“四王”的,所以“京派”一度成为了“保守派”的代名词。“京派”画家中的陈师曾、陈半丁都是吴昌硕的弟子,有了吴昌硕的影响,他们才在京城名声大振;齐白石初到京城学的是八大,画作两块钱一张都没人要,后来衰年变法改学缶老,才声名大噪。
时光过去了几十年,我们再来重新审视这些几乎被历史湮没的“京派”画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画家的成就是巨大的,同时他们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当今时代是不可能再生的,所以他们的价值也很不一般,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从当今拍卖市场来看,“京派”画家的作品正在逐年地增加,价位也在逐年攀升。
(五)
先生善于观察生活,在近现代画家中画梅花能达到先生水平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先生梅花是从写生中来,既得其形,更传其神,画面用笔清新而略有古意,用墨虚虚实实,十分独到。如他画的一幅《梅石》,一株虬枝铁干从画面的右下方傲然地伸向空间,枝干上点缀着朵朵梅花,有的吐蕊怒放,有的含苞欲绽;下放是一块峭然屹立的坚石,兀然不群地挺立在老梅旁,一股坚贞之气洋溢在画面上。画的上方题有王任重写的一首诗:“有幸饱经风和霜,雪后梅花分外香。莫道岁月催人老,愿以书画增国光。”其晚年的梅花“熟后生”,又另有一番拙味。
60年代周怀民因偶然的机会到京郊葡萄园体验生活,后来他经常到南方仔细观察葡萄园的葡萄,葡萄园内串串葡萄引起了他的艺术创作灵感,他细微观察,反复揣摩,,采用中西结合技法创作出独具风采的葡萄画曾轰动画坛。当周怀民画的《葡萄图》送到联合国,展出伊始画惊四座,各国官员无不为画家对葡萄如此绝妙的表现叹为观止。他的一幅《葡萄图》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占了两个版面。他的葡萄,可谓形神兼似,霜粉可触,飞鸟可啄,“周葡萄”由此得名。
当人们以一个题材的名称称呼一个画家时,如“周葡萄”,至少说明一点:人们对这个画家在这个题材上某种技巧高度成熟的一种认可。
“周葡萄”从某种角度上看是种美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个俗名。齐白石擅画虾,徐悲鸿擅画马,黄胄擅画驴,但他们都没有这样的俗名。说白了,很多画界中人都较了解周先生画的葡萄,大多认为其葡萄较俗气,缺少文人气,但这种“俗”,却是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晚年的周怀民有很多应酬之作,这类作品先生多以葡萄和梅花为题材,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们画起来有一定的程式,速度又快。这类作品现在在社会上流传较多,因而也大大地诋毁了先生的画品格调。
中国书画以自然、自如、素朴为最高表现境界,虽都曾高度程式化,解析至点划都有其法度和美学上的要求,但又最终以无法而法为高,以“清水出芙蓉”为美,以“熟后生”为至境,以造作、假饰为病,这都是艺术至高度成熟后的美学境界。
晚年的周怀民频繁地到国内国外办展,也获得了一些头衔,鲜花掌声和应酬或许麻痹了其曾经聪颖的头脑,他最终没有像齐白石那样衰年变法,大器晚成。
从形与意的关系而言,中国书画均以不似之似为真似,齐白石曾有妙言:“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周葡萄”因追求似,在画面中融入西洋的光影表现法,这反而导致了其艺术上的失败!因为它失去的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情趣。从拍卖市场上周先生作品的成交情况看,其作品最低价仅两三千,内容多为葡萄之类,而最高的有近十万,则多为早期的山水作品。
(六)
周先生的原配夫人虞惠珍因病卧床14年,于1970年去世。这时,他的子女们考虑到父亲需要一位老伴相互照应,遂想到远在苏北农村下放的表姑计燕荪(周怀民姨妈之女)并热心撮合。1971年,计燕荪和周怀民终于喜结连理,从此两位老人成为一对志同道合、醉心书画艺术的画坛伉俪。
计燕荪是无锡市医学化验的创始人。解放初,她曾被推选为人民代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长期任市一院检验科主任。“文革”中被下放苏北农村,直至70年代初退休。为了事业,也为了照顾母亲,她55岁时仍是单身,她的才干和孝顺在亲友中是出了名的。计先生今年已90岁高寿,和周先生前妻所生的六个子女的关系一直很融洽,现在仍在笔耕不辍。
在八十年代以后,周怀民常有与计燕荪的合壁之作,题材多为花鸟。
在周怀民的几个子女中,周国瑾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画山水和花鸟,其牡丹在圈内很有影响;周国良拜在吴青霞门下学画,工山水尤擅长画鲤鱼;周国晴继承父亲衣钵工画梅花。其他几个也在各行各业很有建树。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波及北京,“水云阁”终因年久失修,作为危房被拆除。周怀民对此万分惋惜,常喃喃自语:此房虽小,却迎来多少宾朋好友,在此谈诗论画,挥毫泼墨。也就是在此小房内,周怀民经受了十年浩劫磨难之苦,实在一言难尽。
在市、区领导及一些好友的关心帮助下,在“水云阁”前面又盖成一个小院,建起两间北房,成为新宅。这一住又是二十年。在西海小院居住期间,他创作出数以千计的艺术珍品。
周怀民一生献身艺术,甘居陋室而自称“西海老人”,直至1996年8月24日去世,一直过着宁静而异常勤奋的生活。
周怀民在家乡钱桥的祖屋因为家人长期不在家,50年代的时候曾经被地方挪作酒精厂的厂房使用,工厂停办后,周怀民看到有个困难户段永照没房子住,就把后面的两间房送给了他。80年代后,四户族人陆续地把周怀民家的祖屋给买了,周怀民后来知道了,也没说什么,只是念叨着:“不该啊不该。”
(七)
70年代至80年代,周先生还坚持去名山大川写生作画,创作了《黄山云海》等一批大气磅礴的山水画。 黄山历来受到画家的钟爱,而周怀民选取表现的是朝阳初开、霞光四射时云雾缭绕的黄山狮子林景观。用笔雄放恣肆,用墨枯润相兼,用色沉稳华滋。图中用浓墨渴笔自上而下急速扫出山体,笔势峭利刚劲,尤其那上下垂直的刮铁皴表现晓崖石壁如万仞插地,极具气势,非画者功力深厚绝不敢如此用笔。而松林的表现又各具形态,近景处松树精心勾绘,远景处则用枯墨草草点出,显得幽深苍茫。松枝横向的舒展与山石竖向斫线形成不断向上张扬的趋势,愈发显露黄山的松之奇,山之秀。
先生八九十年代的山水作品数量少了,表现技法已没有早年那样工细,这时的作品写意的成分多一些。当然也有一些堪与早年作品媲美的山水如八十岁时所作《枫叶芦花艳晚秋》。它把人们带到了那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透过茂密的芦苇,可以看到太湖中有点点白帆和隐隐远山以及芦苇丛中的渔船,还有在张网捕鱼的渔民。所画芦苇苇杆修长劲挺,从芦苇昂然舞动的姿态上可以看到那料峭的秋风。芦丛左边是一峰拔地而起的山峦,山顶峭壁上数点红枫。整个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流动着大自然山水晚秋的神韵。
周先生不仅画画得好,字和诗都有相当的功底。其早年临摹作品曾有隶书落款,后来因为写了一个错别字被人笑话,从此后再没见其有隶书款的作品。后来作品落款多以行楷为主,其书意追晋唐,在小楷上煞是费了一番工夫,其书典雅醇厚、清秀自然而率真,晚年书法则多了一分厚拙。周先生的作品上多有其自己写的题画诗,下面选取几首:
1、倚杖秋山图款识:乱山杂雾晓窗笼,遥见悬鱼是梵宫。倚杖漫行行复立,一声啄木在林中。戊子正月,怀民周仁写。
2、秋日明珠图题识:採罢葡萄稻谷黄,虎峪村前好风光。荒山今日穷变富,万紫千红玉液香。年前曾在南口虎峪村深入生活得句。迟宾同志指正,一九七四年十一月怀民於西海。
3、苍山高处白云浮,楼间参差带远洲。千尺虬龙依侯例,一群鹳鹤唳清秋。山翁有约咎双屐,野客无心溯碧幽。才是霜林好风景,居然咫尺见丹邱。
4、太湖即景:枫叶芦花艳晚秋,太湖渔农新歌稠。劲松楼上喜远眺,稻香鱼肥庆丰收。
5、东涂西抹鬓成丝,夜深犹读凉洲词。金波玉液随意点,西海风清月明时。
6、夏日初晴万山青,翠滴巴峰飞瀑声。渔点数处避风处,雪浪淘淘过巴城。
80年代周怀民的作品开始进入海外艺术市场,从1990年开始又进入香港两大拍卖行,其中1990年拍卖的数量最多,以后则较少见到正式拍卖。
周先生的作品有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的,也有很多机构和单位收藏其作品。如1953年他与另两位画家合作的巨幅国画《岱宗旭日》,作为新中国礼物由毛主席访苏时赠送苏联人民,《高山流水传知音》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日本中曾根首相,其他赠送过的还有罗马尼亚前元首齐奥塞斯库、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实业家洛克菲勒、旧金山市长法因斯坦女士等。《六盘山之秋》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东风吹遍满山春》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联合国大厦、苏联东方艺术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天津艺术博物馆、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等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八)
周怀民在家乡名声大振,源于他在80年代把自己的艺术收藏,以及自己的优秀作品100多幅捐给了家乡人民。我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了解周怀民其人其画和其收藏的。
早在1958年周怀民就被聘为江苏省美术馆宋元明清画展鉴别艺术顾问,苏南文管会鉴定委员。后来又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品鉴定研究室顾问、委员。
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周怀民节衣缩食,披沙拣金,尽毕生心力收藏了一批宋、元、明、清书画珍品,其中多名家巨匠之作,堪称“国之鸿宝”。有人通过各种途径试图高价收购原件,但均被周怀民婉言回绝。他认为,这是一批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当把它们归入民族文化的海洋。1984年12月,周怀民将包括《四喜图》在内的珍贵古书画全部捐献给家乡无锡市博物馆,在国内艺术界和收藏家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为表彰他对家乡文化事业的贡献,无锡市人民政府为其出版了画册《周怀民画集》,给予了12万元的奖励,并于1987年特地建造了“周怀民藏画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写了馆名。 “搜求千轴皆国宝,画笥充盈囊中空。先生岂为儿孙计,秘藏终为天下公。”周怀民向家乡慷慨捐画时,画坛老友潘洁兹曾这样作诗兴咏。
周怀民捐献古书画的义举,广受各界人士敬佩,到他家拜访的人更多了,有些人一进院就吃惊了。在不少人想来,把如此众多国宝捐献出来的人,一定住在深宅大院,满屋金碧辉煌,而眼前却是如此简陋。一间房中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个衣柜,此为卧室。另一间房中放有一张画案和几张简易沙发,这即是工作室兼会客厅了。周怀民常常笑着对来访者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住在这里,我是很满意的。在这小房子里我迎送过中央首长和众多宾朋,拍过多次电视,左邻右舍也常来饮茶、谈天,大家不是都很高兴吗?其实有不少领导和机关单位要给我大房子,但我离不开这里的山水风光啊!何必要搬家呢?”他这样一说,听者也就都会意地笑了。周怀民房前植有两棵柳树,他遂称自己的住室为“双柳书屋”。在小院内春天种瓜,夏日纳凉,流连于瓜棚花下,读书、看报、构思绘画作品。
周怀民收藏宋元明清字画,都是凭他的眼力和经验在荣宝斋和琉璃厂挑选回来的。只要他看中的字画,就绝不放过,哪怕是节衣缩食也要买回来珍藏。他知道,这些字画是国家的宝物。为了买画,他可以让孩子们一连几个月吃红薯,为了买画凑钱,他甚至连夫人的结婚戒指都卖了。
40年代,四川收藏家杨啸谷因得一幅宋代的《四喜图》(无款,传为马远作)而欣喜若狂,为此大宴宾客,出示众人欣赏。宾客皆称之为精品。周怀民接过《四喜图》仔细察看,看完下款即告诉主人:“此乃赝品也!”语出众皆哗然。事隔不久,真相大白。此《四喜图》真品仍在收藏家蔡京台手中,因曾有一位画家欲得此图,蔡京台索价10条黄金,从日出谈到日落尚未成交,此位画家提出暂借一夜,细看之后翌日再议。但谁也没有想到,仅此一夜,这位画家竟然制出了乱真的摹本,并售入市肆,被杨啸谷以两万元买回。懊悔之余,杨啸谷对周怀民钦佩之至,以后每有重大收藏,必请周怀民鉴定。若干年后,蔡氏后代家境窘迫,将《四喜图》真品卖掉,为周怀民买得收藏,国宝才得以保存至今。
“文革”中,周怀民最担心的是手中的古字画被毁,他主动把自己家里所有古字画捆扎好送到北京画院保护起来。“文革”结束后,拿走的古字画被送回家,这些古字画是国家的珍贵文物而不是个人的私产,有人欲出高价买,没有理会,他将一部分珍贵的字画捐给了国家博物馆。如他把意大利人利马窦的四幅通景画屏《野墅平林》捐献给辽宁省博物馆(五十年代与于省吾一起出资购买)。1983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艺苑掇英》23期,全刊专门介绍其珍藏的宋、元、明、清名家字画74幅。其中有宋代的《四喜图》、《松溪归棹图》(传为郭熙作),这两幅画都曾见过著录,弥足珍贵,还有像元赵孟頫的《临兰亭序卷》,明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的真迹,以及清代大家八大山人、石涛、髡残、王原祁、恽南田、新罗山人、郑板桥等人的作品,这些均堪称为无价之宝。周怀民为了求得这些藏品所付出的心血是旁人很难体会到的。据庄栩先生回忆,40年代的时候,周怀民因迫切购买某件古画,曾向姑姑(庄栩母亲)借过30两黄金(是庄栩亲自到上海的银行里取出来交给母亲的)。
在周怀民捐给家乡人民的书画中还有大量近现代的名人字画,如邓拓的《草书毛主席答友人七律诗》,赵少昂的《柳蝉图》,谢稚柳的《荷花图》、唐云的花鸟图、吴湖帆的书法,陆俨少的《松石双栖图》、吴青霞的《鹤鸣图轴》等。
(九)
改革开放后,周怀民年事已高,但还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交流,这使得他忙得不亦乐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残疾人基金会在香港举办筹款画展。期间,周怀民的一幅葡萄竟被竞价高达一百万元,由于两位港商争夺此画又互不相让,残联主席邓朴方只得央求周怀民再画一幅。周怀民二话不说,立即提笔又画了一幅,至此,周怀民的两幅画就为残联募得了两百万港币。
1991年,周怀民应美国丹佛大学、纽约东方画廊等单位的邀请开始访美之旅,并在美国举办了多次画展,还荣任美国丹佛大学的荣誉教授,成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据庄栩先生提供给我的资料看,当时有几十家报纸报道了周先生访美和展览的情况,媒体盛赞周怀民为“国宝级画家”、“无私的中国人”、“真正伟大的公民”。
1992年周怀民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又赴日举办画展,以纪念中日帮交20周年。
周老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监察委员、北京政协委员、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等职。一生共在国内国外举办过35次画展。
周怀民去世后,前去吊唁的有千余人,乔石、荣毅仁、钱其琛、王兆国等都送去了花圈。周老曾遗言,要把他葬在家乡的太湖之畔。按照其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无锡马山华侨公墓,背靠灵山,面朝太湖,其墓上方是荣智健为其家人修建的墓。其生前是荣家的座上客,死后还是和荣家毗邻而居。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则存放着周先生的部分遗物,在公墓名人墙上镌刻着先生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