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2-02-17  来源:民盟盐城市委
 

——访盐城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陈宗彪

 

周玉奇

 

 

诗人艾青在诗歌《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时隔70年后,有一位年近花甲的盐城人仍然对脚下的这片红土地情有独钟。

 

当你去盐城的五条岭缅怀英烈;当你走进新四军纪念馆,看到那辆“满洲自行车”,欣赏耳目一新的陈列,亲近那些栩栩如生的将军;当你坐在家里,看到央视和盐城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兄弟》和电视纪录片《永远的英雄》;当你看到有一个人站在高校的讲台上侃侃而谈红色文化……你可曾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你可曾明白与之习习相关的那个人是谁?

 

那个人就是盐城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史委特聘研究员、民盟盐城市委调研处副处长、民盟盐城文化支部主委、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朋友多年,我们都在文化系统工作,都在民盟文化支部共事,每次欢聚,看他头顶上已然稀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饱经风霜,我的心情有点复杂而沉重这不像一个在新四军纪念馆工作的人,也不像一个常年坐办公室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常年在地头耕作的老农,风里来,雨里去,躬腰曲背,将汗水洒在盐城这片红土地上。

 

他将人生最辉煌的一段岁月托付给盐城的红色文化,成了盐城的红色文化研究专家。三十年,一路奔走在盐城的红土地上,耕耘不息。

 

让历史告诉未来

 

三十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文物说话,尽一切可能抢救挖掘盐城红色文化遗存,让后人永远记住那一段或辉煌或悲壮的历史。为了让文物凝固历史,三十年,他奔波于全国20多个省份,跋涉50多个城乡山村,走访了150多位新四军老战士,征集到上千件抗战文物、史料和图片,为新四军纪念馆最初的陈列布展创造了条件,为盐城的红色文化打出一片天地

 

文博工作者要有心,要有热心,更要有恒心。他就是这样一位三心合一的人。2005年,陈宗彪为了搞清新四军“中安轮”号沉没这一重大历史事实,自费前往上海寻访当事人的亲属,两次实地调查,终于获得第一手资料。“中安轮”沉没后,地方政府和新四军部队组织人员,潜入江底打捞出七百余名烈士遗体。他想,忘记过去等于背叛。烈士们殉难了,但这段史实不能沉于江底,我有责任将它公之于众,这也是我们对先烈的一种纪念啊。他怀着沉重的心情,随即采写出《新四军“中安轮”沉没惨剧》长篇通讯,先后在《百年潮》、《足迹》、《世纪采风》等国家、省级党史刊物上发表,并被《档案参考》等多种刊物转发,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填补了新四军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他是一个对文物极有感情的人,盐城大地上的红色文化遗存就是他的命。1999年5月8日的那一天,他在对文物研究过程中,发现馆藏涉外文物“满洲自行车”存有疑点。为了对这件文物负责,弄清它的前世今生,他向馆领导汇报,我看很有必要查一下,也许会有重大收获。领导回答很爽快,你去查吧,我来服务,只是你要注意好身体啊!有了尚方宝剑,陈宗彪信心百倍了,哪里还顾得上自己有病的身体?

 

他南征北战,内查外调,辗转于之间,不知打了多少电话,不知跑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灯火阑珊处。”他终于找到捐赠人,一番访谈让他喜出望外。再去见东方电视台曾对日本佐人采访的记者,请记者提供线索,然后身在日本的佐田雅进行传真采访。其中的甘苦只有他那颗疲惫的心知道。

 

冬去春又来。他花了两年时间,进行跟踪调查,终于将这件涉外文物的来龙去脉搞了个水落石出。2002,他的考评文章《以车作证导后昆》,浮出水面,一举获得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同时获中国广播电视政府奖。

 

谁能想到,搁在角落里的一辆默默无言的“满洲自行车”会焕发出这样夺目的光彩?

 

梅花香自苦来。陈宗彪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成一行。凭借文博人的职业敏感和韧劲,他获得了领导的信任和社会的广泛。提到陈宗彪,人们会说,他是搞红色文化研究的专家,搞得不错。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有了这个,没人说我偷懒,他说,我就知足了。

 

只做对得起英雄的事

 

魏明帝时期的刘邵在其著作《人物志》第八篇《英雄》中写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体现出英勇顽强、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等英雄品质的军人、警察、消防员乃至普通人称为英雄;当然,人们把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军事将领称为民族英雄,例如抗击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盐城是革命老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这里烽火连天,新四军曾在这里重建军部,抗击倭寇,刘少奇、陈毅和他们的战友与盐城人民结下了一段鱼水深情。沧海桑田,芳草萋萋,英雄曾经的足迹星星点点,散落在盐阜大地,它们需要我们寻觅,需要我们研究,需要我们传承下去新四军纪念馆成了英雄最后的归宿。

 

老实说,在新四军纪念馆工作守摊子行不行?可以,没人说你什么。作为文博工作者,搞好服务,做好研究行不行,行!但是走上这条路有点难。三十年,你不一定能搞出什么名堂,这就文博工作的特点。

 

有感情的东西他舍不得丢下,认准了的方向他就向前走,九头牛拉不回三十年,他在抢救红色文化遗存中不断深入研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去印证理论不断地用平生所学为本职工作服务,为新四军纪念馆上水平,争地位,树形象添砖加瓦。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新四军纪念馆发展史上突飞猛进的一年。这年4月,中央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按照国家“533”工程部署,对新四军纪念馆的陈列展览进行全面改造。这样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到陈宗彪的肩上。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连续一个星期,吃住在馆,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完成了最关键的陈列大纲撰写任务,为争取资金和后来的改陈布展奠定了基础。大纲出来了,他人瘦了一圈。妻子心疼地说,你是“三高”啊,你把这身子交代了,叫我们怎么办呢?他不屑一顾,你以为我是豆腐做的,说瘫就瘫了?

 

陈宗彪拿出的陈列方案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办和军事博物馆组成的专家评审会上,以“指导思想正确、脉络清楚、结构合理、内容详实获得好评。这个方案实施完成的布展工程也于2007年重新对外开放,并得到上下一致认可。

 

陈宗彪有着“拼命三郎”的雅号。2007年,盐城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决定新建一座新四军人物馆,作为主展馆的延伸馆展出。在主展馆的布展工作进入尾声时,他又向领导提出新四军人物馆的大胆设想,领导很高兴,拍拍他的肩,你陈主任就是主意多,干吧!说干就干。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物馆陈列布展大纲的撰写工作中。大纲完成,不仅盐城的领导认可,也得到了北京陈昊苏等新四军将军之后的欣赏与支持。大纲是布展之魂。接下来的工作就好做了,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全国唯一以反映新四军人物为主题的“新四军人物馆,由张震题写馆名,在2009年10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了。盐城这一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红色文化传承的问世一时人头动,好评如潮。

 

如果说,埋头苦干是一个人的必修课,那么,走出去找更好大的平台展示平生所学,服务普罗大众,就是一个人的选修课。

 

他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和省以上专业报刊发表论文、史稿200余篇,近40万字。多次应邀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等高校和驻盐机关、企业和方强劳教所、盐城监狱、中小学主讲盐城红色文化。他参加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在盐拍摄的《洪学智》、《新四军》、《刘少奇》、《黄克诚》、《兄弟》、《永远的英雄》,不是担任策划,就是做历史顾问。

 

《兄弟》和《永远的英雄》分别获2011年首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纪念建党90周年全国优秀纪录片“旗帜”二等奖。

 

参与拍摄期间,他从脚本到镜头,从场景到着装,他一丝不苟,反复推敲,展示了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制片导演的一致好评。有同志和他调侃,你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啊!他淡淡一笑,我哪里是什么英雄?我只想做做对得起英雄的事啊!

 

一个人的悲悯情怀

 

一个真正的文博专家应该具有一种对于人类的悲悯情怀,他们为了凝固历史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充满了灾难与危机的时代里,他们能用笔与行动来维护自己灵魂深处的爱与尊严;在和平的年代里,敢于担当,敢于追究,敢于为了红色文化的传承鼓与呼。

 

2002年,因为工作关系,他去乡镇走访20多位新四军战斗英雄。在一次访谈中,陈宗彪看到一位老兵生活艰难,心里很不平静。他一边向领导汇报,一边带头向这位老兵捐衣赠物。老兵很激动,紧紧地拉着他的手不放,我见过不少人,没见过你这样热心肠的。怎么扩大影响,引起社会对这群老兵的关注呢?怎么让社会上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呢?他又动起了脑筋。有了,将收集来的图片资料稿个图片展让大家看看,让青少年看看,是一个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这一年,他组织策划的大型图片展《让历史告诉未来》对外展出,《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作了报道。《人民日报》内参予以转载后,引起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现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王刚同志的重视,他在内参上作出批示。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省长保华也分别在《新华日报上指示,并派出调查组来到盐城,走访探望了相关老兵,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住在东台乡下的一位新四军老兵是当年粟裕同志点将的侦察英雄,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仍然住在低矮的破屋里。在他的奔走呼吁下,老兵的生活困难得到了三级民政部门的关心帮助。老兵衣食无忧了,陈宗彪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平心而论,陈宗彪在新四军纪念馆只是文史部的一位副主任,可以说是人微言轻。但他所做的工作极有意义,有时还会给人带来命运的惊喜。

 

2010年,上海一位同济大学的退休教师为了收集他参加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的资料,由老伴陪同奔波于沪苏之间,可惜收效甚微。陈宗彪接到电话求援后,即埋首于史海之中,爬梳求证,终于为其找到真实可靠的资料,可以证明他是新四军老战士的身份了。资料寄去上海,老兵的身份问题得到圆满地解决,那位老人喜极而泣,不是盐城的陈主任热心帮助,我就不再是新四军!老人为表达谢意,寄来了500元,他谢绝了,完璧归赵。

 

一个大写的人要有悲悯之心,一个人的悲悯情怀常常能感天动地。

 

参政议政,情系文化

 

文化之为文化,是因为它同自然的天空、大地、阳光和水一样,无时无处不在渗透、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的命运和生活。陈宗彪参政议政,情系文化,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文化人,还在于他对文化的深刻体认,对文化魅力的崇敬。2011年,他因为对盐城红色文化的持续关注与贡献,被民盟江苏省委表彰为先进个人,2012年1月,他被盐城市政协表彰为“双好委员”。

 

这一段岁月,他生命中的关键词注定是“参政议政”了。“参政议政”这四个字往往又被他有意识地抹上一层深深的红色。这是他的偏爱吗?不!这是他的宿命。

 

度夕阳红。陈宗彪撰写的《关于抢救保护“江淮银行”旧址,推进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盐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思考》、《关于组建红色遗存景观的建议》、《关于取消新四军纪念馆广场停车场收费的建议》、《关于提升已建brt服务质量的建议》等提案,先后被市有关部门采纳,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

 

2008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陈宗彪迎着刺骨的风走在乡间小路上,他正在前往亭湖区步凤镇境内的五条岭烈士墓葬地进行调研,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他似乎听到长眠于此的先烈的呼唤。

 

一次次采访,反复地思考,他意识到,五条岭烈士墓葬地遗存,看来江苏仅有,全国也是罕见。作为盐城革命老区,保护并修缮好这块遗址,是盐城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是打造盐城地域文化和特色文物品牌的需要,更是盐城建立以反映解放战争历史为主题、并在全省乃至全国创建具有独特地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需要。它将同盐城的一组新四军抗战纪念设施一样,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这样的关注将积淀成为盐城丰厚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极大地推动盐城的三个文明建设。想到这里,陈宗彪夜不能寐,一挥而就《保护修缮“五条岭”烈士墓葬遗址的调查报告》,作为民盟盐城市委向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提交的集体提案,得到了市民政局、市文化局和盐城亭湖区委、步凤镇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五条岭烈士墓葬遗址的修缮保护工作在省民政厅的资助下实施了第一期工程,然后向广大市民开放,这里成了盐城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眠在此的先烈们也终于得到安息。

 

人世间的事,只有想不到,很少做不到的。坦率地说,盐城的红色文化遗存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表现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已具备为盐城的红色旅游打造品牌的条件。陈宗彪敏锐地发现,盐城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开发中的先锋岛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的所在地,鉴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如果能将盐城市区内的五处重要红色遗存,组成缩微景观纳入开发先锋岛的规划中,与军部旧址泰山庙成猗角之势,那么既能保护部分红色文化遗存,又能扩展以新四军纪念馆为核心品牌的红色文化旅游带,还能做大做强地域特色文化节,为将来做大盐城旅游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提供助力,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呢?

 

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他精心构思的提案已被市有关部门纳入到先锋岛的开发规划中,他念兹在兹的江淮银行、鲁艺华中分院两处红色文化遗址也已进入设计阶段。可以想象,等不上多长时间,盐城人梦寐以求的红色文化旅游带就会五彩锦绣一样铺展开来。可以想象,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他是何等的豪迈和幸福啊!

 

怀念先烈,他同时也没忘怀那些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他是江苏方强劳教所和盐城监狱帮教志愿者2010年,在方强劳教所的邀请下,筹建起了方强劳教所的红色文化苑,从此,这里成为高墙内一道亮丽的红色文化风景线

 

作为民盟文化支部的主委,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为民盟盐城市委争光添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团结支部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新给力,与民盟盐城市委联办,在方强劳教所举办文艺联欢会,在盐城监狱举办“收获金秋”联欢会,赢来多方好评。他是性情中人,在集体组织的联欢中,在与方方面面的互动中,他常常表演拿手好戏,一声“重上井岗山”,声情并茂,语惊四座。

 

重上井冈山,我们就是要在历史中寻找感动,汲取力量;重上井冈山,我们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如果上帝慷慨,再给他三十年,他说,我还要在盐城这片肥沃的红土地上耕耘不息。(6000字

 

 

作者简介:

 

周玉奇,笔名大可,江苏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作协理事,国家二级作家,省戒毒管理局在全省聘请25名戒毒志愿者之一,江苏方强劳教所所外辅导员、盐城市政协文史委特聘研究员,民盟盐城市委调研处副处长,盐城市图书馆研究馆员。

 

从事文学创作30年,在《求是》、《了望》、《南方周末》、《文学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盐城工学院学报》和《盐阜大众报》、《湖海》等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二百万字。杂文《演员拼到最后是拼文化》发表于1998年3期的《求是》杂志,散文《别忘了写信》发表于《南方周末》,湖南长沙电视台拍摄成电视散文,参加1998年央视全国首届电视散文大赛获二等奖,作者本人与导演应邀晋京参加颁奖典礼。

 

多年致力于民间文化研究,2004年,南大出版社出版《盐城民俗》,获2006年盐城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扇之韵》,参编《盐城印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