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民盟 肖梅
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老友记》的散文。里面记载了他的三位好友:“刀疤”古龙、“半部”南怀瑾和“流泪”三毛。我依葫芦画瓢,并借用他的散文题目,也来一篇肖梅版的民盟篇《老友记》。
德高望重的潘立行
潘老是吴中民盟德高望重的前辈,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不辍笔耕者。他年逾七旬,却面色红润、声若洪钟,且思维清晰。
年轻时,小潘扛过枪、打过仗,也关过牛棚。据说,老婆、孩子跟着受了不少罪。离休后,老潘倒过上了比蜜甜的好日子。晚饭后,经常见着老潘夫妇在外散步,大冬天的也是如此。日子清闲了,老潘“撒开腿”地阅读、写作,三天两头有文章发表在《姑苏晚报》等地方报纸、刊物上。不愧是在木渎中学教过语文的教导主任,老潘文采了得。再加之会思考、有见地和深度,老潘的杂文给我留下了难以忘记的印象。依稀记得,社会上的种种不道德、不公平现象,老潘都用他手中的“笔刀”做过深刻细致的解剖。如《评“李刚是我爸”》、《傍大款》、《楼市风云》、《啃老》……
离休的最初十年,老潘办过高复班,每年为吴中的高考上线人数做过不小的贡献。后来,充当教室的楼房被拆,此事就不情愿地划上句号结束了。好在每年九月十日的教师节,我还有机会见着潘老,听到他对教育时事和现象的智慧言语。
潘老是我入盟的介绍人,义务为我讲解过民盟的章程和盟员职责。是为故,我冠他老友之首。
恪尽职守的胡金楠
胡金楠负责我们的内部刊物《吴中盟讯》的编辑工作,于是,我叫他胡主编。可是,后来喝点酒慌乱了,我竟也跟着大家叫他老胡了。不知他初听到这个被改掉的称谓发愣了没有?
胡主编是个做事认真、一板一眼的人。他轻易不多言、也不发表言论。当整个支部的人都在热火朝天地交流时,老胡就举起他心爱的相机,“喀嚓喀嚓”忙着把这些活动画面装进镜头。有时候,发现光线、角度不佳,老胡就默默地走过去拉上窗帘,返回来再搬个凳子,站在上面,从高处往下拍。
别以为老胡不叽喳就没有文化。老胡曾经参与编纂过《吴县县志》。另外,区政协的杂志也是他在编辑呢。老胡当过车间工人,但他凭着一股子韧劲,硬是自学成了才。如今,在省、市、区民盟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是可以编辑成集了。其实,老胡有专著出版的,是关于民间工艺——缂丝的。他曾经送过我一本,可惜,我不太懂。
胡主编指导过我写作,并两次以书相赠。是为故,我封他老友“二当家”。
前途无量的陈刚
陈刚年纪很轻,可人家已经是城管局的副局长了。也许深知城管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不太好,他每有机会都要跟我们歉意地打招呼:“社会上,人们对城管没有好印象,这也不怪大家。”接下来他就解释他们做了哪些新举措,收到了什么好效果。有了这种谦卑的态度和实干的精神,你想不谅解城管都难。
在换届选举的预备会上,每个支部盟员都很惊奇地拿到一本小学生获奖征文的册子。原来,城管局联合教育局主办了这次“我与城管”的征文。看来,“从娃娃抓起”被他运用并落实到家了。年轻的陈刚局长有望通过他的努力树立城管新形象。
陈刚是我所在经科支部的“领头羊”,经常电话通知我活动,并竭尽全力地办好每次活动。是为故,我排他老友“小三”。
女中豪杰的戴嘉禾
戴嘉禾很文弱,你绝对无法想象她曾经是纵横商界、叱咤风云的总经理。在我狭隘的理解里,女强人总是双手叉腰、柳眉倒竖、杏眼圆睁、大呼小叫、指手画脚的“男人婆”。人家戴总才不这样子呢,她总是轻言细语、慢条斯理。可是她讲出来的话让你一下子就明白什么叫“四两拨千斤”。
她站在你面前,你就会理解什么叫“外表柔弱,内心强大”。凭借着出色的商界业绩,戴嘉禾退休后还被某大酒店返聘为总经理。在她接管的那几年里,那家酒店的名声和档次一路飙升,在区域范围内享受较高的荣誉。后来,家人劝退。戴嘉禾离开酒店,至此,酒店失去了依附的“灵魂”,开始“江河日下”,几乎门口罗雀。
戴嘉禾是民盟总支的组织委员,她给了我机会去主持去年的吴中民盟年会。是为故,我把她编进我老友记里,也为彰显我们“半边天”的地位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