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张家港市委盟员 朱 贻 杰
孙中山(1866—1925)名孙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1911年10月10日,反帝反封建的志士仁人在武昌的革命起义首获胜利,当时我国使用农历纪年,该年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
毕生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旗帜,领导海内外“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孙中山先生闻讯异常兴奋。11月,孙中山先生从国外赶回上海,继续领导革命斗争。12月,在南京的选举临时大总统的大会上,中山先生以其长期为革命奋斗而众望所归,被各省代表推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孙中山先生曾在1911年12月底,亲临交通大学作了如下的重要讲演:
首先,强调了交通建设对于振兴中国实业,巩固我国国防的重要性,并为中国的交通事业构画了一幅建设宏图。他要求10年内国内修建铁路10万英里,公路20万英里。
其次,论述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关于对日、俄的外交政策。
最后,提出了“辛亥革命”成功和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举,需材殷切,勉励大家要立志献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并成为将来建设事业的中坚。言及欧、美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远远落后他国之后,他要求同学们在校之日,奋发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以期不远的将来,在科学上迎头赶上欧美强国。
这次讲演,是他由沪赴宁就任大总统前夕的所作的演说,他当时虽重任在肩,头绪万端,但仍拨冗莅校,表明对交通大学师生寄予了莫大的期望。
这次讲演,是用英语的历时两个小时的演说,给当年直接聆听先生演说的交大师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次讲演,是师生们听了都异常兴奋的演说,因为不仅看到了振兴国家大有希望,而且也看到了交大设置的相关专业是非常适应我国交通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1922年,孙中山先生为《交通大学技击部十周年纪念册》题词“强国强种”。(笔者注,技击即拳术,也是交大最早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1923年,孙中山先生为《南洋周刊》题字“南洋”( 笔者注,交通大学原名南洋大学。周刊曾登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目简介。交大毕业留学国外的校友都以能订阅到该刊为快事。)
孙中山先生当年为实现中国工业化,振兴实业,富强国家,面临千头万绪的繁忙工作,先是亲自莅临交大对全体师生作重要讲演,后来又两次为交大刊物亲笔题词题字,表明了这位具有世界声誉的一代伟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从“辛亥革命”开始直至他的逝世,始终对交通大学师生寄予了高度信赖和殷切期望,这是交大的荣幸和骄傲,也是百年交大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页,故令往届和从当年开始的历届交大师生铭记在心。
后令交大师生难以忘怀的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1891-1973)博士也与交大有一段情缘。1928年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中央各部进行改组,增设铁道部,交大由原交通部直辖改为铁道部直辖。孙科以中华民国首任铁道部长的身份兼任交通大学校长,从而开创了交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是,交大按铁道部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培养合格人才,二是,铁道部将交大历届毕业生直接分配到(有“铁饭碗”之称的)铁道交通系统工作,故有“部校双方恒注意于供求之调剂,不如他方非患乏才即患失业也”之说。由于部校的这种密切合作关系,“故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三是,交大仍按“继续发展工科,加速建设理科和积极扩充管理科”前进。孙科校长虽只兼任到
1930年底,但其功绩可见一斑。
现令交大师生感到亲切的是,孙中山先生之孙女——孙穗芳博士,她1936年生于上海,1967年移居美国夏威夷,现任美国孙逸仙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夏威夷中国妇女慈善会会长。作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要标志,她决定向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捐赠孙中山铜像100座,以发扬伟大的中山精神,继承祖父遗志,为实现祖国统一凝集力量。今年又回到国内赠送,并来到古城西安,将第43座铜像矗立在交大的美丽校园内,以供师生瞻仰。为此交大隆重举行了铜像的揭幕仪式。她还向学校赠送了《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及其亲笔所书“天下为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
从年代上说,我这个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古稀之人,虽然有幸能在上海成为交通大学50年代的一名学子,当然不可能聆听到当年孙中山先生莅校的谆谆教诲,也不可能目睹到那时孙科校长在校的丰功伟绩,但我后来在校时,曾在图书馆看到非常珍贵的校史资料,校园内听到师长引以自豪的有关介绍,不仅启发我在交大期间的学会自学,而且激励我离校工作后的边干边学,乃至鞭策我退休后也能老有所学。至于这次与我生于同一年代的孙穗芳博士来校的赠送仪式,虽因定居江苏张家港远离西安母校,未能在校园内耳闻目睹这个揭幕仪式,但我能及时在网上浏览,并为此感到骄傲和欣慰。
今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开局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喜庆之日,也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时。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包括“民革”等党派参政议政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大政方针指引下,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基本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先辈们,若在天有灵也必将感到无限宽慰!
(注:作者系张家港市民盟盟员,交通大学1955级校友,江苏沙洲工学院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