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黄埠墩佚事
2011-05-11  来源:民盟无锡市委

民盟滨湖区总支 盛盘清

“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埠墩位于惠山寺塘泾出口处,浮在吴桥南约300米的大运河中,墩虽小却自成一洲。最初无锡一带三年淹二头,早在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黄歇在古芙蓉湖观察周边地势水情,为民除水患,开挖芙蓉圩,开出的石泥堆积在古芙蓉湖惠山脚脉的焦石处,焦石形状像黄鳝头,被乱石压在二百多米呈圆形的小岛下。后人为纪念黄歇疏浚芙蓉湖而取名黄埠墩。后来民间传说因黄埠墩是黄鳝精变的,故黄埠墩是活的,不会被水淹没,其实根据1981年测绘,黄埠墩比运河两岸高80公分。

唐宋以来,建有寺院水阁,成为著名胜迹。乾隆时整修,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初复建,1913年重修,1921年寺院失火再次焚毁,1925年再造寺院命名园通寺。1958年开挖大运河时被拆,建筑物东抛西散,椐盛岸里努力村村民、老木匠李振海说,由他们将门窗搬运到鼋头渚作澄澜堂茶室之用。黄埠墩上建有三间简易房。计划经济年代,乡下农民到城里去下粪,那时大粪要凭票计划供应,在黄埠墩设检查站,防止偷运大粪。

据文史记载,黄埠墩在历史上留有许多著名遗迹: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此押运途宿并作诗《过无锡》。明朝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在此留有足迹,题下“玩山临水第一楼”匾额。清帝南巡御常泊,然后挽轻舟入惠山,清康熙、乾隆帝在此驻足或过宿。

1980年市人民政府指示要重修黄埠墩,1981年无锡市园林管理处接修复工程,李正为总设计,解放古典园林建筑站(公司)承建,公司经理袁崇仪总负责,1981年10月施工。为纪念历史,按李正设计要求,寺内对古代历史人物描述,在两侧刻上历史英雄人物肖像。老袁不仅精通历史,还是无锡名画家周文彬入室弟子,他参照有关文天祥画像,画出文天祥,砖雕匠张金玉(现任荣巷古镇项目经理)雕刻在方砖上。重建阁二层,阁东部设敞轩半亭,门窗皆雕锦宫式、葵式花纹,朝东门有古典戏台,该戏台由袁崇仪、张宝根、吴建忠等人从扬名张元奄移建而来,在亭楼中挂有“正气长存”和“千古流芳”匾额。

1982年12月修复完工,造价约2万元,端午节有龙舟竞渡,从黄埠墩启航,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无锡体育爱好者在黄埠墩成群结队扛着旗,沿古运河游到臬桥。因传文天祥悟下光明法成了佛,后人百姓作烧香拜佛圣地。

1976年到1986年又开挖京杭运河,与古运河衍接,黄埠墩位于交洽处。现在古运河黄埠墩、龙山九峰,锡山塔影、运河船帆、水乡风情是运河公园的明珠,旅游线路开通后,成为无锡又一游览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