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李公朴先生
顾晓霞
花开如梦,风过如痕:花落无声,岁月如洪。
记忆中的你,今天在脑海中刷新、粘贴、剪切、新建……
回忆在此刻倒叙。
公朴先生—中华大地孕育的民族魂。原名永祥,号朴如,江苏武进人。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六十四年前,他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毛泽东、朱德曾评价:“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应为先生不朽之光荣”。
长夜漫漫,风雷激荡。水深火热,民族危难。人民战争显威力,14年抗战终胜利。日寇滚回老家去,民族革命创奇迹。三年内战风雨狂,蒋氏独裁争霸王。奈何亿万民心失,兵败逃往孤岛上。五星红旗高高扬,工农联盟乾坤建。苦尽甘来本不忘,饮水还须思来源。多少普通民众,多少好汉英雄,多少先烈先贤,为民族独立,为人民民主,为国家富强,洒下了热血。献出了生命。李公朴,这位民盟前辈,就是先烈先贤中的一员。60年前,当国民迎来抗战胜利,蒋介石掌控的国民党,想独吞胜利果实,拿人民开刀,拿共产党开刀,拿进步的民主党派开刀,想实现一党专政,专制独裁。李公朴,面对反动派的恐吓,毫不退缩,毫不慌张,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公道,坚持原则,高举和平、民主、协商建国的旗帜,与共产党站在同一战线。国民党的暗杀黑手伸向李公朴,他们杀害的不仅仅是李公朴,而是剿杀民主,压制自由,暴露其反动专制的卑劣嘴脸。可是,反动派打错了算盘,李公朴虽然被杀害,但是民主、自由怎能扼杀!血案成为号角,成为动员令,更加激励了民主的昂扬。
今天,我们纪念李公朴,怀念先烈先贤,我们更加感到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历程的艰险,我们更加珍惜前辈先烈们的奋斗成果,我们更要继承前辈先烈们的遗志,让民主、自由、协商建国的精神光大发扬!
李公朴, 1924年入沪江大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赴广州参加北伐军,在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赴美留学,1930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群众文化教育工作。1934年参与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1936年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均当选为执行委员。同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轰动全国的“七君子事件”。出狱后,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在武汉参与合编《全民抗战》杂志,宣传抗日救国。武汉沦陷后,曾到延安参观访问,并组织抗战建国教学团到晋察冀、晋冀鲁豫边区参观。1940年底回到重庆,后移居昆明,从事民主文化活动。创办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出版、销售进步文艺书刊,宣传抗日救国和民主进步思想。1944年中国民主同盟在昆明成立云南支部,当选为执行委员。1945年10月当选民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举行庆祝政协成立大会,被推为五人主席团成员。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政策,同年7月11日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在战争的年月里给大家留下了真正决然的一幕,所奋不顾身的是他自己一个,他只想为了中国人的民主而奋斗。明天的结局他早已预料,不过是一杆枪,“砰”一声,不过是瞬间倒地。鲜血洒满的中国大地,亦有千千万万个为民主和平事业奋斗人站起来。革命最光荣的不是以个人生死换来他人的生。而是一场生死,所种下千千万万个奋进的人。六十四年前,他站在生命之口,用他的死来告诉敌人所有为民主和平奋斗人的决心。
我问:救国何罪?你竟因救国而下狱,庆祝政协何罪?你竟因庆祝政协而被殴头破血流!要求民主和平又何罪?你竟因要求民主和平而最后遭此毒手!
谁是国家民族的罪人,看您的遭遇即知!谁是背叛者,看您的最后结果即知!
李公朴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的一生,是坚持革命、顽强斗争的一生,是忠诚于中华民族进步事业与和平民主事业的一生,是献身中国文化事业和社会教育的一生。
先生,您告诉我,当初的那句:“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你一样会去做,只是时代不再需要生死的决然。
那么你会用什么样的行动来对这个世界告诉你曾经对和平的生活诠释?
我想您会这样答我:无论在什么时代,只要需要的时候,我们去做了,都是奉献。
先生,我们的时代一样有这样的您。
先生,时代需要这样的您,如此,祖国的明天会更加强壮。
只是我们习惯了享乐,只是我们在安乐窝里呆了太久,连我们自己都无法抬起双臂揉开惺忪的双眼。我在这样的时刻想起了您。想用您的那样的决然唤醒我们这一代人。
我们需要的就是那么点能震撼人心的瞬间,给时代我们的警钟。需要你们的引领,给祖国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历史是发展的,精神是不朽的。山河沧桑,时代巨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内容。今天我们 深切缅怀先烈们的流血奋斗,更加珍惜是、历史凝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需要努力弘扬民盟的优秀历史传统,履行参政职责啊!
一个伟人在走完他生命历程的六十多年后,还能够让人们时时记起他,仰视他,学习他,是什么能够超越时空,至今依然在启迪和感召着我们?我想,是他留给后人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财富。在公朴先生身上有三点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这位先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办社会民众教育,是为了启发民智,让社会底层大众特别是失业、失学的青年掌握生活技能,避免“受到饥饿和愚昧的威胁”。这种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的目光和思想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普通知识分子,而更多地关注于国计民生。二是他有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联系群众、调查研究的作风。抗战爆发后,公朴先生刚走出国民党的监狱,就奔赴烽火连天的华北战场,他组织抗战建国教学团,历时17个月,写出了大量风靡一时的抗战著作。作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公朴先生始终相信民众,依靠民众,做动员民众的工作,并试图以自身的社会实践,求解中国抗战和建国两大前途问题,这在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中是极为少见的。三是向往光明、追求真理、为民主献身的精神。与同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公朴先生历经坎坷,直到他两次访问延安,会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他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判断,得出了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结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的道路,而宁愿“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进门”。我想,“为民主而死”是公朴先生的真实写照。
一个英雄的倒下,唤起了中国民众的觉醒,和争民主、反独裁、推翻蒋家王朝的信念。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谈,发动内战,一方面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国统区大开杀戒,实行白色恐怖。1946年7月15日公朴先生牺牲四天后,继续抗争的闻一多先生也被枪杀,从此以后,民盟丢掉了任何幻想,再也不寄希望于和谈。李、闻牺牲后,梁漱溟先生表示“随时准备接受敌人这颗子弹”。在李、闻追悼会上,表老写下挽联:昆池为热泪流积,所悲国家栋才连遭毒手;历史是鲜血铸成,要争政治民主岂惮杀身。在追追悼会的讲话中,他说,这是曙前一霎黑暗,唯有把万险撑耐过去,始可见光明之来临,本人决定步两位先生后尘,为中国的民主和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民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百余位烈士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品着李公朴先生的生平事迹,一个个文字像跳动的音符在敲动着我的心弦。
渐渐地,它们拉着手紧凑的排成一列:应该让生活变彩色。
李公仆先生,用他一生的探索追求乃至他的生命,给我们树立了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他,是言的巨人,行的高标!
(作者为民盟武进区委盟员、 武进电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