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专委会机构 > 经济工作委员会 > 正文
干部应有一种“心顺”的境界
2008-11-24  来源:民盟南通市委

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目的来分,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为己的,道德境界是为人的,天地境界是为天地万物的。我们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有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然而如今我们个别干部并非如此,当他们听到群众的批评,便觉得不顺耳。看到有人在对他监督,便不顺眼。他人才干领先于己,便不顺心。继而,就会暴跳如雷,使他人退避三舍。不言其它,他们心都不顺,言何境界。

个别干部能有此表现,归根结底,就是心不顺,是一种妄自尊大的个人表现。他们认为,走到这一步是自己道行所修,而非组织信认,你平民百姓有何理由妄自菲薄。有了这种心态,他们的心里也就塞满了名利、功利,也就开始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实际工作中考虑自己的多,考虑群众的少。从而也就有了许多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肥皂泡工程、豆腐渣工程。甚至是处处谋一己之利,事事为朋党所累。

谋一己之利,理朋党之事,其心必有违逆。自然也就有听不进去的,看不顺眼的,也就有所好恶。其好不见得是美,其恶不见得是丑,好恶不清,容颜也就不真,不真自然不美。世道沧桑,求真、求善、求美的人心未变,人心未变,道亦不变。不悖人心,应当顺道,而非顺心,顺道则要心顺。

心顺,其实就是人心顺畅,是一种人生的道德境界,是说其心已无违逆,无论你多么刺耳的、刺眼的,我都有能力听下去、看下去。并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明于己,且能明于人。

然而领导所求是何心顺?许多人认为是心灵通透,无所违逆。言,无所顺耳与不顺耳之分。事,无顺眼不顺眼之别。我看领导所求心顺,应当是汉朝名臣荀悦在《申鉴》中所述:“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治世之顺,真顺也。”荀悦所讲心顺,是说治世之人,心无名利,只存道义,处事不求功利,而求百姓冷暖。无论你多么不顺耳的话,只要合于道义,我都能融于心,践于行。而非简单的通透,能消化,能吸收。无论你是多么不顺眼的人,只要你倡道行义,我都能信其行,继而任其责。不因人不顺眼,斥为异己,弃而不用。心顺,才能敬其职,将道义行于天下,只有如此,才会有治世之顺。

荀悦讲心顺,目的是达道于天下,达惠于民,达德于身。领导干部要心顺,是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荀悦所讲的治世之臣是代天子巡牧之人,他们心顺,才能将天子之恩,泽于百姓,虽不失道义,但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领导干部,是群众的公仆,他们是主仆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群众是主人,领导是公仆,公仆心态不好,怎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着想,更不可能有无微不至的服务。

领导心顺,其心则不思名利,尽职则不思功利。才能去听实话,看实情,听得进群众的批评,看得惯群众的指责。开展工作时,才能说实话,办实事,才能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为百姓谋福祉。如果心不顺,只听顺耳的,只看顺眼的,只做顺心的,他就没有兴趣去看群众的饥苦,去听百姓讲困难,也就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领导心顺了,面对群众的批评和指责,才能按照毛泽东同志讲过的方法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群众才能满意,工作才能得到提高,才能达到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孔子讲耳顺,其实耳顺与不顺,根不在耳,在心。心顺了,耳朵只不过是一个通道,无所谓刺耳与顺耳。心顺了,眼睛不过是个视窗,无所谓顺眼与刺眼之别。只要合于道义,顺于公理,都不违逆。也就能听八方良言,阅远近虚实。

心顺与不顺,是一把尺,量人胸怀,阔者如高山,使人仰止。狭者如深渊,使人望而却步。我们的领导干部,于人、于事没有个人利益,应当胸怀广阔,纳百川,容千仞。

通联:江苏省如东县同济大药房

许英俊

联系电话:

0513-84350971

邮编:

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