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华中支部 周冬兰
上海老火车站,一个老婆婆搀着一个十岁开外的男孩从出口处跄跄搡搡地走出来。老婆婆嘴里唧唧咕咕:“吵吵,要来,脚冻僵了吧?你眼尖,看着,姑姑在哪接我们。”忽然,老婆婆看见前面一个人从嘴里抽出一支长方的糕,热气腾腾的,就说“你别动,我到那去买两块,也热和热和。”她买了两支,给一支孩子,剩下一支就往自己嘴里送。“啊”的一声,抽出“糕”,舌头被冻着了。她不知道是棒冰,还以为是一支热糕的。再看男孩,舌头差不多冻在雪糕上。这是改革前金坛一对祖孙在上海遭遇的一幕。虽然,金坛还是个小县城,但他们没见过冰棍,更不用说冬天还会有冰棍。
这是我邻居讲她的一位表哥第一次跟奶奶到上海的故事。
改革开放前,上海在中国人的心中,不仅代表大都市,还代表各种物品的生产地,代表时尚,海派。小孩子从花花绿绿的硬糖软糖奶糖和巧克力上面接触了上海,“大白兔”至今令中年人难忘,很想去看看什么都有的神奇商店和高楼;姑娘们从雪花膏、百雀灵、友谊等护肤品上嗅到了上海的美丽气息,向往着上海的花衫裙和蝴蝶牌、凤凰牌缝纫机;小伙子们只一心巴望着有块上海表或是凤凰自行车;过日子的就从力士鞋、司卫脱、劳动布、呢子、毛线、冠生园食品等吃用物品上信赖着上海。像我们金坛这样的小县城,更是对上海向往得不行,甚至年轻人结婚浪漫与否,往往以到不到上海为标准。其实上面的物品在今天大都被淘汰了。而这一切,不仅说明当时上海在金坛人心里的至高地位,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落后,物质的极其贫乏,人们视野的狭窄,却对美好生活热切向往。
改革开放后,金坛有了直通上海的班车,不必乘车到常州再乘火车去了。沪宁高速、扬溧高速、镇广等公路交相穿越我市,不要说上海的物品,全国各地的物品市面上都可购到,上海的华联超市、农工商超市、大统华等超市直接到金坛开连锁超市了。韩国的手机、相机,日本的家用电器,法国的人头马、xo等名酒,美国的人参、奶制品和水果等外国商品在金坛市场都可购得。肯德基等外国连锁店也在金坛落户。-------
金坛在开放中交流,在交流中丰富了市场,丰富了生活,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既知道了跟外界的距离,也缩短着跟外界的差距,盲目的崇拜和向往在淡退。金坛当地的稻米、茶叶、粉丝、芋头和鱼虾蟹等特产销往上海等地,而且连工业品也在上海占有一席之地。我市流行一只笑话,说某人到上海转了一圈,买了一双鞋,质地、款式还不错。待回家一看,原来是我县西阳制作的。当然,我市的商品更有销往港台和国外的。近年金坛的亿晶太阳能生产量和质量已占全国领先地位。目前我市还建有博士指导站,高科技创新的潜能不断增强。
开放不仅给金坛带来变化,带来幸福的生活,更给人们带来对自己的自信,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收获。两支棒冰的故事成了遥远的往事,心酸的笑话。
20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