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莉
1985年9月2日,杨新华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一天,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协文史委、教育局、团委、文管会等单位组织公祭驻外使节九烈士;这一天,九烈士的事迹首次向海内外公开宣传;这一天,烈士的亲属在烈士的墓前挥洒骄傲和欣慰的泪水,压抑了四十多个年头的思念和委屈,第一次得以尽情释放;这一天,杨新华哭了,但是也笑了……
当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年时,民盟盟员、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的心里泛起阵阵酸楚:为什么抗日外交九烈士的事迹竟没有见诸报端呢?在他简单的办公室里,杨新华缓缓地对我讲述起驻外使节九烈士英勇抗日的动人事迹。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很快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外交使节杨光泩、朱少屏、莫介恩、姚竹修、萧东明、杨庆寿、卢秉枢、王恭玮等8人驻守异邦,他们拒绝承认汪精卫伪政权,同侨界一道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为保护国家、民族和侨胞的利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顽强抗争。1942年1月,杨光泩等人被日军关押。在狱中,他们不为日军的威逼利诱所动,坚持斗争。日军恼羞成怒,不顾国际公约于4月17日将8人秘密枪决。
1945年,日军残忍杀害了同样顽强抗争、誓死不降的驻山打根领事卓还来。
事后,菲律宾侨胞为他们建造了纪念碑,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杀害英雄使节的刽子手也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被判处死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九烈士的骨骸运抵南京,国民政府在菊花台公园修建烈士墓,并改菊花台公园为忠烈公园。九烈士的忠骸终于回归故土,得以安息……
杨新华用平静的语调诉说完了九烈士的英勇事迹。我看出,他那平静的外表掩盖不住内心的悲愤和激动,因为令他最有感触的是在收集整理驻外使节九烈士事迹背后的一些故事。
1984年,杨新华由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调到雨花台区文管会工作,那时的他对文物知之甚少。为了做好工作,勤奋好强的他除了翻字典、查资料、请教专家外,一有时间就带上干粮、骑上自行车,熟悉研究区里的名胜古迹,复查文物,钻研业务。一年下来,他渐渐对长眠着九名外交官的菊花台产生了特别的情愫:文革期间,墓地横遭破坏,直到1978年在吴贻芳副省长的关心下才得到重建。站在墓前,她的寂静孤清总能唤起杨新华内心深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对“南京大屠杀”调查的过程中,他开始着手对驻外九使节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调查研究,决心使墓地恢复原貌,告诉人们一段真实的驻外使节九烈士事迹,还历史本来面貌。
杨新华翻阅无数相关资料,投递无数信件,或亲自上门,寻找烈士亲属的线索并想方设法取得联系,收集烈士事迹的一点一滴。他的全情投入常常招来旁人异样的眼光:他怎么能叫国民党为“烈士”呢?他这样做是不是出于个人私欲?……加之当时政治环境复杂,杨新华陷入了困惑。但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默默支撑着他,支撑着他日复一日地投入到繁重且看似毫无头绪的资料收集工作,那就是——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心!
卓以佳的到来,为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一线曙光。卓以佳,卓还来烈士的长女,1985年7月9日携全家来宁为父亲扫墓,杨新华给予了热情地接待。墓前,杨新华询问卓以佳有关她父亲的事迹,年近60的老人顿时在他面前哭成了泪人。
说到这里,杨新华将头侧向一边,眼中分明泛起了泪花,20年前的一幕在年逾知命的铁血男儿眼中清晰重现:烈士墓前,卓以佳用低沉的声音清楚地说道:“几十年来,你是第一个用如此亲切的声音请我讲述父亲事迹的人……”杨新华愧疚地低下了头,没想到一句极为平常的话,在烈士家属听来却是如此亲切,而他工作上的一点点进展,对烈士的家属将会是多么地重要……
卓以佳说:“每当我听到《国歌》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时,我就会流泪,这‘血肉长城’中,就有我父亲的血肉铸成的砖石……”杨新华愧疚地闭上了眼睛,卓以佳对歌词痛彻心扉的理解非一般人所能体会,而他也从没有这样真正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我的母亲曾经5次回国想看看父亲的墓,但怕影响到我们的政治处境,母亲每次离去,总是满目凄凉……”这是历史的悲哀,责任当然不在杨新华,但他却因为愧疚而沉默了,他能体会四十多年来不够公正的待遇带给烈士家属多大的创痛,他也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将会多重……
卓以佳为文管会带来了翔实的历史资料,顺着这条线索,杨新华陆续与萧东明、朱少屏等烈士的家属取得了联系,珍贵的史料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区文管会。在这个阶段,杨新华一次次在沉迷和感动中,体会震撼、享受喜悦。1985年,杨新华和同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决定联合几个有关部门,组织解放以来的首次“九烈士公祭活动”。这在当时,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啊。
9月2日,公祭驻外使节九烈士的活动在菊花台隆重举行。这次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公祭活动在《南京日报》占了豆腐干大的一个报道,但却引起了海内外的巨大反响,它的深沉含义感动了数不清的海外侨胞,四十多年深埋在心底的感情一下子倾泄而出,许多烈士亲友奔走相告,传递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中国变了!共产党正视历史、面对现实了……
杨新华将喜悦深藏心中,他知道这远远不够……
更多烈士亲属的消息不断从天南海北、大洋彼岸飞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九烈士的生平和为国捐躯的事迹已基本掌握,杨新华抱病着手编纂《异域忠魂》纪念册。1987年8月,由他担任责任编辑的《异域忠魂》史料专辑在内部发行,国家有关方面领导朱学范、屈武等题词,社会各界给予极大关注。杨新华和同事们不收分文地将《异域忠魂》寄给国内外的烈士亲属,一封封饱含热泪和感激的回信又飞回他的手中。几年来,杨新华收到的回信已有十几斤重,谁又想过,他寄出去的信有多少斤呢……
1987年11月17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在菊花台举行了“九烈士归葬四十周年”公祭。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江苏省南京市政协、统战部、侨办、台办和侨联,民革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向烈士敬献了花圈。这次活动主要是由杨新华和他的同事进行联络和具体操办的。
杨新华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继续收集资料,不断补充、丰富史料,编写《魂系中华》。1989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海内外第一部完整反映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驻外使节九烈士的英雄事迹、揭示日军疯狂屠杀外交使节兽行的专著,现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同时,由他和韩品峥撰稿的电视专题片也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元旦上午九时向海内外播放。
……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杨新华的脸上,他的表情有些复杂。当全国上下以各种形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九烈士的事迹鲜见报端,几乎无人提及,似乎又一次遭遇到了冷清。杨新华说,岁月不应该遗忘那些英雄,历史应该要让更多人牢牢铭记九烈士的事迹,感受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烈士的亲属曾经这样评价杨新华:“小而言之,是为菊花台所葬烈士的亲属;大而言之,是为教育中华民族的新一代,是为海峡两岸或者海外炎黄子孙共赴祖国统一大业。”杨新华说:“这是一个文史工作者的职责,也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以后的路还很远,为了中华儿女矢志铭记那一天,杨新华还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