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一位致力于小麦改良的学者——记民盟南京农业大学委员会主委马正强教授
2014-05-20

风吹麦浪,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这是收获的味道,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闪着金光。麦田中伫立着一位中年人,他正在用欣赏的眼光注视着这一片麦田,正如首长阅兵般的庄严,他就是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者马正强教授。

生于毓琇天府 终与小麦结缘

四川素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巴中市平昌县就位于四川的东北部,大巴山深处,这里是中国的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腹心地带。1963年9月,马正强教授出生在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少年时期的马正强勤奋好学,在学校认真学习之余,作为长子的他还要承担家里的部分农活。四川土壤肥沃,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和小麦为主,马正强教授从小就和粮食作物打上了交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虽然父母没能给予他充足的文化知识,但是却给了他那种特有的勤劳朴实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凭借自己的努力,1979年马正强教授顺利地考入了西南农业大学。寒窗苦读近十载,一朝登入象牙塔,他并没有从此松懈下来,与此相反,他充分利用了大学里的资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那时心里只想着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是多么的幸福,完全忘掉了疲惫。在学习中马正强教授注重对植物学、遗传学、育种学、英语等一系列基础课程的学习,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正强教授1983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小麦的遗传育种,工作虽辛苦但他毫无怨言。白天在田间地头或实验室里挥洒汗水,晚上当其他人都在家里休息娱乐之时他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办公室里看书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1986年马正强马正强教授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师承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刘大钧院士。1990年赴著名的美国康乃尔大学留学,学习小麦分子遗传学。他的生命中注定与小麦结缘了。

抓住出国机会 科研深造报国

人们常说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也许某一个机遇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马正强教授在农科院工作的时候就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广泛阅读国内外本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就在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生物技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对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分子操作等前沿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6年底马正强教授利用南京农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校际交流的机会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并于1990年初赴美,从此开始了异国求学历程。留洋学习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然而孜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没有了熟悉的面孔没有了熟悉的声音,一切都要靠自己,这种辛酸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主要从事小麦基因组研究。在国外往往能接触到研究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马正强教授抓住机会,没有任何松懈,他不知疲倦地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掌握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知识。博士毕业后,他做了四年的博士后,继续他在麦类作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科学探索。他的研究内容范围广泛,涉及到恢复基因的转移和遗传分析、小麦抗病抗虫等多个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选择、麦类作物基因组的结构和遗传图谱分析等。一分努力,一分回报,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他是国际上最先将基因组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小麦重要性状遗传分析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大部分研究被国际著名同行科学家评价为小麦遗传学中的开拓性研究。

回到祖国怀抱 投身科研教育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这句歌词不知唱出了多少留学在外的中国人,留洋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思念着亲人。怀着一颗报效祖国,学以建国的心态,1998年二月作为引进人才马正强教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中国在小麦基因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业内急需人才。马正强回国后被聘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博导。

回国后他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973”课题,转基因专项、“973”前期专项等科研项目,在科研事业中展露光芒。1999年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00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2001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3年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的称号。2004年度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入选国家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九、十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评议组成员、江苏省发育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分子植物育种”杂志副主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种种荣誉包围下的他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愈发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目前,他正率领他的研究团队试图攻克小麦赤霉病抗性这一世界性难题。

马正强教授的科研成果丰硕。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功将小麦外缘物种小伞山羊草的恢复基因rf6转移到普通小麦;先后报道了四个抗虫基因、五个抗白粉病基因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从一粒小麦中发现了四个抗白粉病新基因或新等位基因,从普通小麦中发掘了两个抗白粉病新基因或新等位基因;完成了两个不同恢复源的育性恢复基因位点的定位;定位了大麦品种chevron的抗赤霉病和相关农艺性状qtl;构建了一个高密度普通小麦品种功能基因标记图谱。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围绕小麦赤霉病抗性开展了系统研究,定位了小麦抗赤霉病品种望水白的抗赤霉病的qtl,在国际上首先报导了抗赤霉病反应蛋白组表达谱,分离了一些抗赤霉病的关键候选基因,精细定位了两个主效抗赤霉病qtl并命名,获得了小麦赤霉病抗性早期反应的重要信息;建成了涉及几十种性状的小麦突变体库;还对小麦基因组微卫星dna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论文发表在 plant physiol, proteomics,plos one, j exp bot, mol genet gen, theor appl genet, genome等本学科领域著名国际刊物上,他引500多次,被80多种sci刊物引用。获得7项发明专利、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奖三等奖。

他除了投身科研外,还十分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工作,主讲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动态等信息的能力。他治学严谨,对实验室学生要求严格,总是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要多花心思在自己的实验上,教导他们不能闷着头只做实验同时也要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循循善诱,学生们在他的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他为人和善,总是热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面前从不摆教授的架子。他身上时刻散发出独到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们的心里马老师永远是以身作则,在许多实验技术上他总是亲力亲为为学生作示范,在小麦繁忙的播种和收获季节他也总是和学生一道下地劳动,年年如此毫无例外。

热心盟务工作 默默服务社会

虽然科研工作千头万绪十分繁忙,但是对社会活动和盟务工作马正强教授仍是一丝不苟。马正强现任江苏省第十届民盟常委会常委,省盟工委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民盟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在做好科研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履行政协委员和盟员的职责,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民盟心系民族、爱国为民的精神。他十分关心民盟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盟员的生活和工作,积极就民生问题和科学文化建设开展调查研究,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作为民盟南京农业大学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积极组织基层盟务工作,在工作中他强调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创新盟务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南农大民盟基层组织被民盟江苏省委表彰为全省先进基层组织。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渔,于终生受用无穷。”作为一名基层盟务工作者,他平时十分注意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在盟员中做表率。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各方面的工作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当好盟务工作者的楷模。

农业乃国之第一大产业,小麦是中国的第二大主粮,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6.7%和23%,小麦的遗传育种研究显得至关重要。马克思曾说过“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的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正强教授正是这样一个默默为科学事业奉献的人,用其所学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当风吹过麦田,看到激起的千层麦浪,丰收的希望像蜜一样流进了我们学者的心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