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德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江苏谚语(一)
六十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午时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响,江南常州古城最古老运河(现南市河)边东下塘中新桥西侧一户平民家庭,一“讨债鬼”(常州方言,大人对孩子既充满爱意又稍带嗔怪之昵称)降生。百姓人家首添长孙、长子,祖母、父母及往来族人之喜自不必多言。族中长辈取意《论语》之“大德”、“明德”,又按“明”字辈赐以“金明德”大号,望此儿将来成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者咦。 说此姓名,既较独特,又有故事。独特者:查遍常州城乡与相关网站,重名者不多;故事者:“文革”初时我年方十四,听领袖话“要关心国家大事”乃欲加入“红卫兵”组织,有左派谓之:你名字带有封建色彩,必须改后方可加入。我回曰:“金子般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何以封建?本堂堂男子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你倘能请朱德同志先改名我即改之!实“猪鼻孔插葱——充大象”呢。但其人已呐呐语塞,我便从此做“逍遥派”咦。此乃后话。 然我确是一“讨债鬼”外加“调皮鬼”。母亲在世时,每逢端午必重复唠叨往事:其时家中贫寒,常年伙食少见荤腥,但除春节外,端午节必“斩一斤肉”回来全家改善。可当香喷喷之茭白红煨肉刚上桌时,我便来到人间,自然“抢了”母亲口福。少时无知,听母亲此类唠叨无动于衷,还经常因调皮捣蛋引她生气。直至人到中年从外地回到常州、自己肩挑“上老下小”生活重担以后,对母亲的歉疚便日益加深。于是每每抽空回父母身边探望,但凡长辈“生病肉痛”(常州方言:病痛)、家中一应内外难事,我皆首当其冲,全力以赴,直至将祖母、父母养老送终,置穴安顿,以尽长孙、长子之责也。(二)
又到端午。菜场里早有粽叶出售,售价竟至两三元一斤,媒体上便间有市民去长江边采粽叶不安全之报道。每每观之,感慨良多。 想那上世纪60年代,家已搬至南郊清凉新村,四周遍布菜地与河沟,河沟边长满芦苇、蒲草、藓棵和野生茭白。每年端午前夕,我等姐弟挎上2只大竹篮,嫌近处河边苇叶太窄,便从清凉新村沿水渠向东,走过蒋家村、小王家村,到达大片芦苇荡湿地。但见:满眼一派青绿色,浩浩汤汤无际涯;盈耳动听蛙鸣声,风吹苇低见野鸭! 我兄弟俩手持一木棍先“打草惊蛇”,然后小心翼翼趟进芦苇丛中,姐则站于荡边堤岸,一面专拣苇子中段又宽且长并嫩老适中之平整青叶,轻轻向下一掰,整齐地叠于篮中;一面谈论与憧憬着糯米粽子和咸蛋美味,乃至口水直流。待篮子全部采满即达晌午时分,远处村庄房顶上已炊烟袅袅,姐弟仨轮流扛起满篮沿着沟渠岸埂返回,顺便于沟边摘些艾草。路过瓜田时肚子早已唱起“空城计”,便将“瓜田李下”故事抛至九霄云外,饿狼扑虎般扑向瓜田饱餐一顿,方有力气将两大篮粽叶抬回。然后按照母亲吩咐,将粽叶放入大圆盆浸于水中,用板刷一张张正反刷洗,再用清水过净,剪去叶子根部的月牙形老头和叶尖须,兄弟俩任务便告完成。 祖母、母亲和姐姐皆包粽高手,前邻后舍的姑娘、媳妇都来讨教学艺。但见她们将糯米和赤豆、绿豆淘净,再剥些蚕豆瓣之类,分别在竹笾里搅拌均匀。然后手拿2张粽叶并叠成一宽张,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叶头,右手两指夹住叶中,轻轻一挽,再将剩余叶子向上一弯变成空斗形状,左手捏住“斗”内壁粽叶交叉处,右手灌米,用筷子捣实(其时人易饥饿,粽子讲究“硬香”),待米满上口时将剩余粽叶再弯,封口成粽肩,叶头顺粽体斜插入两叶缝隙间,抹平;再齿咬“扎底线”(一种纳鞋底用的粗棉线)头,左手拿粽,右手绕线于粽底、粽肩两圈,拉紧系扣即可。此活看似不难做来不易,全凭手上功夫掌握角度、圆度、力度甚至光洁度,至今我只会描述不会操作也。 待到端午正日,满新村和周边农村里都飘逸着粽子的香味。当然,我等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只粽子,整个端午节每人一只咸鸭蛋加一只咸鸡蛋,还是我兄弟俩自养鸡鸭、自产自腌品,因此舍不得轻易吃掉,将其装入姐姐用玻璃丝带编织的“鸭子袋”里挂在胸前。兄弟俩找来几根直径2毫米左右的铜线,截成十数公分长短,一头敲成扁圆的洼塘,用小“什锦锉”打光,一头弯成圆圈把手,做成几把类似“扒榔”(常州方言:掏耳勺)的微型调羹,兄弟姐妹人手一把,剩余者送给要好小伙伴做礼物。待实在馋水难忍之时,便在咸蛋空头打个小洞,用”扒榔”挖出一小块细细品尝。那淌着金黄色蛋油的咸蛋黄,现在的人们因害怕“胆固醇”而少吃甚至丢弃,可那时肚里缺乏油水,咸蛋黄便是美味佳肴,总是放到最后才食之。家境富裕的邻居小伙伴一天能吃上两三只蛋,而我等一只蛋通常要吃几天,每天不过解馋而已。我家并无过生日习惯,除祖母五十或六十大寿外,其他人一般不过生日。但在端午节晚上却总能吃上一碗放有两小块红烧肉和肉汁茭白或百叶结的“盖浇面”,说是给我过生日,据说这是祖母规定。邻居们都说祖母“偏心”长孙,祖母笑曰:谁叫他们的生日不在节日呢!
(三)
今日端午清晨,当4岁孙子丰丰从隔壁奶奶房间跑来钻进我被窝,甜甜地喊到:“祝爷爷生日快乐!”之时,方才如梦初醒:啊,六十岁了,职业生涯就此结束,刚获退休自由,始为自己活咦! 人生苦短,光阴比箭。转眼六十个端午节过去,如同六十个脚印,踏实清晰地印在了儿时的常州城乡、苏北兵团农场、北方煤矿井下、外地企业车间、又回到故乡的各类工作岗位上,印在了我们作为“老三届”知青这个特殊群体人生“三程跋涉”的征途上。日前随市媒体“缅怀之旅”团队远赴滇西考察李公朴和远征军足迹,边寨银村的傣家姑娘罕露代表乡亲对当年汉族知青为建设和保卫边疆所作历史贡献赞誉不绝;近观央视一套黄金档《知青》连续剧,当年我等在建设兵团之人生“第一程跋涉”情景,又在心中激起层叠波澜也。 都说龙年问世者或可成龙。然童年清贫、少年苦读、中年拼搏、晚年劳碌之我等既未成龙,也不成虫—— 纵观六十寒暑,虽“(困难时期)吃过糠、(六十年代)下过乡、(走南闯北)渡过江、(煤矿井下)受过伤”,乃始终坚信光明前途,牢记先辈经训,自拟“贫不失志、挫不失勇、贵不失德”座右铭并践行之:无私无畏、无欲则刚,鄙视歪风邪气、旁门左道、势利私欲;光明磊落,诚实做人,如饥求知,踏实做事,始终追求思想道德、知识能力之高标准,满足个人利益之低标准;不为上比而失衡,常以下比而知足;每逢人生转折皆果断抉择,绝不患得患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故既不呼风唤雨,亦未腾云驾雾;既非大起大落,也无惊天动地咦; 顾我甲子人生,忆“出道”凡四十余载,虽经历次社会运动和时代变迁,业从“工农商学兵”,由种田知青、兵团战士到地下矿工,由企业经营、事业干部到机关干部,直至今日退休,始终乃一当差做事者而已。终于能处处适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任何岗位皆兢兢业业,总以一流业绩为目标;且对人生有所感悟、辩证观世,间或也对人间不平处指点抨击,甚至为工农平民之不公遭遇怒发冲冠,或对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保护、社会管理等“参本献言”,乃一生追求、培育、强化、践行“公民意识”使然。也算未愧对祖宗也。 最后,容自撰二联,欲和志同道合者共勉: 一身正气常为百姓鼓与呼,两袖清风总怀国家衰和兴。 居高忧民,处远怀国! 谨以此文告诫后生:人生多舛,世事莫测,读书敬业乃平民百姓生存发展之唯一正道也。 记于201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60岁生日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