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伊 朗 见 闻
2012-07-13

民盟经济科技二支部 虞叔和

今年6月1日下午乘坐南方航空公司开通不久的北京至德黑兰航班,开始伊朗之旅,中途在乌鲁木齐稍作停留,累计飞行近9小时,抵德黑兰已是第二天1时许,退回时差3.5小时,当地时间为晚9时半,气温32度,德里兰波斯语意“暖地”,可谓名符其实。

踏上伊朗国土,首先感到的是浓郁宗教气氛,随处可见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精美华丽的清真寺,机场附近正兴建一座大清真寺;纸币、报刊都有宗教领导人头像,一些机场、建筑以宗教领袖名字命名,军队名伊斯兰革命卫队;在机场、火车、汽车站均有男女分开的祈祷室,一些宾馆房间内备有古兰经、小方毯,方便教众按时跪拜颂经;在国内航班上,飞机起飞瞬间,多数伊朗人同时祈祷以保平安,长途行驰驾驶员也会定时默颂经文,拨动佛珠,显现信教之虔诚,伊朗女性沿民族宗教习俗多穿黑袍,连衣黑帽套头,通关入境护照检验警员和伊朗空姐同样如此,大商场、公共服务机构等女性还是少。

伊朗大部属高原大陆性干燥气候,早晚凉爽,中午阳光照射迅速升温,城市在恶劣气候下,用滴灌、喷灌绿化都很好,尤其桑树长成高大乔木,用作行道树,上面结满白色甘甜桑果。伊朗植物种类多,许多省椰树高大,显热带风光,椰枣和番红花是特产。东部几个省大面积开心果灌木林已硕果累累,石榴红花和大小果实满树,翠绿葡萄藤和风干房连片分布,很甜西瓜、香瓜、大樱桃正上市。伊斯法罕、克尔曼等大城市都在绿荫之中。在德黑兰市中心的麦那提公园、市北山麓前王宫流水潺潺,古树大树密布,草皮修剪如毯,为极佳园林。由于盛产水果,果汁饮料货真价廉,教义不饮酒,多种水果味无酒精度啤酒也具伊朗特色。

伊朗三大城市德黑兰、伊斯法罕、马什哈德以及克尔曼、亚兹德、库姆等人口集中,占地面积大,但普遍干净整洁,几乎无大的广告牌或张贴广告,首都所见广告仅为小纸片放在或贴在门廊上,城市高层建筑不多,但注重质量和适用,风格各异。首都一些住宅楼前后有绿化空间,下有停车场,底层为公用接客厅,无人占用堆物。普遍用大理石、花岗石、砂石等天然石料装饰,20世纪初建的王宫即称大理石宫、白、浅绿、咖啡、黄多色大理石贴墙、铺地或拼出图案,可见百年前伊朗已采用石材建筑,我曾考察了资源集中的伊斯法罕东北一处大理石矿山和近处的一个石材厂,可谓色调美丽、品种丰富,色泽、透度好的优质料正出口中国作工艺石料。

伊朗城乡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好,德黑兰有地铁、公交和很多出租车和国际、国内两大机场,较远省和波斯湾中海岛均有机场,大省还有多个机场,并且航班密集,公路为平整规范沥青路,一定间距就有一块大绿色立牌,用波斯文、英文写明到达地点和里程,除外还有不同颜色圆、方、长条形弯道,危险分岔、野生动物等警示小牌,险要、繁忙段设护栏、隔离带。铁路线路多、乘坐舒适。公铁与飞行相比还是耗时,飞机出行为伊朗人首选;飞机票价为中国的一半都不到,且无附加费。通讯费也很低,打中国长途每分钟仅2元多,移动通讯无“漫游”,国内强调与国际接轨,惠民的取消漫游也应接。

在交通、服务领域,伊朗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大城市过街天桥用钢材架设,为遮阳均有玻璃钢罩,在人流集中段,有电动扶梯上桥、免除攀登之苦;残疾人、车可优先进入机场,随后连车带人进入自动升降接送汽车,驶入机下,人上机舱残疾车放入机身下储存间,随机带走;伊朗很少用汽车连接机门和候机厅,直接用铁扶梯上下,节省了时间和能源;为防托运时箱子损坏,机场有塑料薄膜打包箱子服务;机舱内最多人手一份报纸,而无国内常见厚重画册(实为可读性很差的广告册),减少升空重量和能耗。

在伊朗各地很少见到军警,即使在德黑兰东南30余公里的帕尔饮核基地,公路穿过、汽车飞驰仅见附近小山头有许多高射炮,而未见军队集结。汽车穿越几个省、3000多公里无一次被拦截、罚款、交警定点检查多次,有一次仅提醒系上安全带,然后很礼貌地放行,在首都,出租车在路中央可当着交警面上下客,而不被处罚,可见宽容,据说在伊朗约见政府官员、部长并不困难,总统内贾德住居民区、驾一般车辆、很少随从,很平民化,现辟为公园的前王宫也仅为散落于林间的多座小楼。

伊朗是著名文明古国,波斯帝国曾盛极一时,发达农业,高质量建筑业,多彩手工业(地毯、日用工艺品)延续曾有的辉煌,波斯商人长途跋涉经商中国,至今遗迹可寻,伊朗圆葱肉厚皮白和新疆维族叫同一名字:皮亚子,葡萄原产西亚、欧,风干技术两地相同,原产伊朗的石榴在中国普遍移种,造就山东峰城石榴园等许多美景,古波斯的菠菜已是中国人常用菜种,伊朗和新疆人主食一致,烘烤的面饼馕,江浙常见的桑树在伊朗普遍种植。在欧美对伊核制裁下,外国人很少涉足伊朗,延续丝路传统,中国人在伊开采石油、购销矿石,经商等约有2万多人,在伊期间,总统内贾德赴中国以观察国参加上合组织会议,并分别会见胡、温,他表示丝路将两文明古国联系在一起,要继续加强两国在经贸、能源、农业、投资、科技、旅游等领域合作,伊电台、报纸均作及时报导,在伊各地我都感受到伊朗人民对中国的友善。

伊朗还是礼仪之邦,无论见面或在电话中,第一句话是“沙朗”——你好,较亲切的见面行拥抱贴脸礼,无论何处作客都端上一杯红茶或咖啡,外加糖果、点心,访客时也会带一盒甜点心作礼物;在许多乡村公路边小店门口,有燃气为燃料的大茶壶,免费供应开水,购物无需讨价还价;当街道车流不息无法通过时,你可慢慢向街心走,并摆手示意,汽车会减速让你通过;车辆擦碰无需交警处理,互打招呼即可,因此城市车辆常见疤痕;伊朗人注重服饰整洁,为防异味作客时还会喷点香水,住宅街道干净也是伊斯兰教习俗。

在德黑兰西区有一高45米,拱形门洞高21米,由8000块白色大理石镶贴的巨塔,是1971年10月为纪念波斯帝国成立2500年时落成,各自由纪念塔、伊朗门、在周边和市内一些大片绿地、桥梁两边、大小国旗高高矗立,这也许就是伊朗精神,追求独立自由旗帜永远飘扬。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