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汤巡抚治苏
2011-11-24

胡金楠

汤巡抚,即清初理学名臣、江苏巡抚汤斌。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出身阀阅旧族,家教甚严,少年时遍览史书,14岁应童子试。清顺治九年(1652)中进士第,入翰林院进修,后出任陕西潼关道,享有清名。之后一度乞假归养,师从著名理学家孙奇逢,成为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康熙十八年,52岁的汤斌中博学鸿词科,再进翰林院,授侍讲学士,参修明史,不久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明史总裁。康熙二十三年,出任江苏巡抚。治苏期间,关心民瘼,减免赋税,办学兴教,严明吏治,惩恶扶良,倡导新风,政绩卓著;离任之时,苏城罢市三天,万人拦阻,挽留“青天”;逝世之后,建祠、塑像、立坊,“民不能忘”。

出任巡抚,受命于康熙皇帝

一般情况下,官员的升迁、任命,由吏部提出后报皇帝批准后执行。汤斌是个例外,他的出任江苏巡抚,直接由康熙皇帝钦点,这是皇帝南巡前的一着妙棋。康熙二十三年,是康熙皇帝首次南巡的年份,“笼络江南文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是康熙南巡最重要的目的。江南是文人荟萃之地,然而江南尤其是苏州的许多文人不愿入朝为官,满清建国近四十年来,他们一直滋生着反清情绪。其时江苏巡抚缺额,前任巡抚余国柱因贪赃枉法被罢免,余巡抚把江苏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苏州百姓称其为“余秦桧”,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加深了江南百姓对清政府的不满。挑选一名德才兼备的官员担任江苏的地方官,按抚好江南百姓,为南巡作好铺垫,以确保南巡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康熙皇帝认为,汤斌是最适合的人选。康熙二十三年春,汤斌受命于天子,任职江苏巡抚,临行前,皇帝提醒汤斌:吴地风俗奢华,要加以引导,告诫他“居官以正风为先”,希望他深刻领会自己制定的治国方针,积极推行清廷政府的文化政策。

减税恤民,惠泽江南百姓

汤斌从京城赶往江苏赴任,一路看到苏北地区闹饥荒。原来前一年江淮一带水灾,大水虽然退去,但误了耕期,农田无收,赋税却仍要征收,民苦不堪言。汤斌上疏免除扬州一带赋税,并开仓赈济。库粮用完后,在尚未报朝廷批准的情况下动用库银5万两外购粮食,以接济灾民。

苏州是巡抚衙署所在地,也是治理全省的重点。吴中一带,乃富庶之乡,但赋税也是天下第一,官府一向实行五年并征,百姓不堪重负。汤斌上疏请废止,改为分年征赋。苏州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各种赋税名目繁多,税额之大相当于大省百余州县,纳税百姓积欠年久,苦不堪言,官吏顾惜功名,讨好上司,下力追讨。汤斌上疏请定钱粮实数,以便查核,并建议免除百姓积年所欠赋税,得到朝廷批准。吴中盛产莲藕、芡实,有官吏建议汤斌依例收税,汤斌不许,说道:“例是人定的,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况且莲芡并不是年年丰收,一报即成定额,再想去掉就难了。”

金秋十月,康熙皇帝初次南巡,当时苏城接纳了许多灾民,路边搭建不少简易房,两江总督等官员提出拆房拓路,汤斌坚持不让。康熙皇帝至苏州看到里这种景象,问汤斌由缘,汤斌说:“皇上有爱民之心,体民之情,所以要南巡,为臣心领神会,所以不拆民房不拓道路。”皇帝称赞汤斌道:“这事颇合朕爱民之意。”并赐汤斌御馔。

清廉勤政,关帝像前发毒誓

汤斌任职江苏巡抚期间,洁己率属,整肃吏治,罢贪举廉,苞苴不行,到任的第一天,按官场惯例当是接风宴请,汤斌选择的是到关帝庙“祭祀”, 他在关公像前立誓:“断绝交游,不畏强御,受贿徇情,神明殛之。”他公开告谕百姓:“绝不任用贪恶无耻之徒为官,如本院不能慎终如始,一有徇假,不妨公揭通衢,以彰本院负国之罪。”他告诫州县属官,不许向上司送礼行贿;告诫司道府官,不得向下属索贿。并承诺:只要尽心做事,忠于职守,作出成绩,定被提拔。在整肃吏治、整顿官员队伍的运动中,汤斌走群众路线,认真查核,真正做到了明察秋毫。他先后奏劾了苏州知府赵禄星等8名官员,将其革职查办,清除民贼。此外,汤斌还把廉政的松江教授陆在新提拔为卢陵知县,陆知县上任后“大著声绩”。当时吴江县令郭秀很有才能,却被告发贪黩敛财,汤斌传他到抚院谈话,训诫他为官要清廉。郭秀说:“我所以贪污,是供前任巡抚之索贿。今大人既以清廉自律,请宽我一月之期,如声名犹如以前,请大人重典处置。”他回到县衙,担水洗刷公堂,以示洗心革面。不久政绩斐然,声名鹊起。汤斌将他推荐于朝廷,后升任御史,刚正不阿,秉公办事,直声震天下,连权相明珠、佞臣余国柱,皆败在他手里。

汤斌的自律是出了名的。史载,常州知府祖进朝有惠政,因对下属失察,朝廷欲将其革职离调,汤斌奏请将其留任。祖知府制作了一套衣靴想送给汤斌,但慑于汤斌的严正,一直不敢拿出来,最后只好自己穿。吴中某缙绅,敬重汤斌的人品,制作了一幅屏风,作为汤斌的生日贺礼,汤斌坚辞不受,缙绅说,屏风上有名人汪琬的撰文在上头。汤斌命人将文字抄录下来,屏风退回。

移风易俗,改良社会风尚

汤斌治苏期间,牢记康熙皇帝“正风俗为先”的教诲,重视移风易俗,坚持“以诗书礼乐教,孜孜以人才风化为先”,围绕这一中心,发布了很多告谕,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行政措施,严禁旧俗陋习,倡导新的社会风尚。当时吴中庙宇兴盛,百姓祭祀,奢华靡费,尤以上方山五通神祠“还阴债”为甚。相传,五通神是朱元璋打天下时战死的五名马弁,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就在各地建祠,纪念他的五名马弁。社会黑势力与庙祝勾结,利用巫师装神弄鬼,欺诈百姓钱财,汤斌察得其情,然后拆淫祠毁神像,把从庙宇中拆得的材料用来修建学校,并重修了泰伯、范仲淹、周顺昌三祠。史志记载,汤斌治苏,力倡办学兴教,无论城乡,凡二百户以上皆立社学,并禁妇女入寺烧香,禁赌博及印造赌具,禁私刻淫邪 小说戏文。“不及三月,巷无游民,寺无游女,教化大行,民风为之一变”。

为使吴中风俗淳朴,人心厚道,汤斌对道德败坏、窃财逃逸、造谣生非、谄害主人的家奴等人收监惩处;对品德高尚、尽孝和行善享有口碑的人给予表彰。

俭朴清苦,“豆腐汤”声名远扬

清代有民谣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汤斌是二品封疆大吏,他非但没有发财,还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汤斌不仅为官清正,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家人皆穿布衣,常年食素,每餐必用豆腐作羹,甚至招待宾客也用豆腐,苏州百姓给他起了一个雅号,叫作“豆腐汤”。夏天,家中蚊帐是从当铺中买来的旧帐子改制的。冬天,夫人坐轿出门,北风起处,有旧棉絮从轿帘里吹出来。有一天,汤斌查看家中的账本,发现上面写着“买鸡一只”,立即查问,老仆说:“是大少爷刚从家乡来,叫买的。”汤斌教训大儿子汤溥道:“自从我到苏州,从未买过鸡。你以为苏州的鸡,像家乡那样便宜吗?你想吃鸡,回家去!世上哪有读书人不能咬得菜根而可以做大事的!”还令儿子跪在庭中,罚渎《朱子家训》。

汤斌不受和反对馈赠也是出了名的,因此,他除了150两银的年俸,再无其他的收入。单靠这点年俸,供家用已经非常困难,根本无力招聘幕僚,所以,事必躬亲,所有事务都需要自己处理。上任不久,适逢圣驾南巡,汤斌的文案堆积如山,他就在船上处理,六昼夜没有睡觉。他常常秉炷办公,直到四更方和衣躺一二个时辰,早上接着办公,日中才进食。有人担心他年老体衰,支持不住,劝他多休息,吃点营养好的食品,补补身子。他慨叹道:“君命即天命啊!”

不事权贵,终遭打击迫害

汤斌为江南百姓减免赋税时,前任巡抚余国柱在权相明珠的庇护荐举下,又当上了户部尚书,他告诉汤斌,减免赋税获得批准,那是明珠在皇帝面前攒合的缘故,并示意让汤斌从赋税中拿出40万两送明珠,汤斌断然拒绝,并对传话的人说道:“百姓的钱不用作交纳国税,而能装进私人的口袋里吗?我宁可被撤职,也不能看到这些人剥削百姓以取媚权贵。”明珠为此怀恨在心。史载,汤斌任江苏巡抚期间,凡京官外出路过苏州,办完事情后都赶快离去,不敢接受斗米的馈赠。偏偏有一个明珠的家奴,倚仗主人权势,十分骄横,所到之处,地方官要出城迎接,索要财物,所获颇丰。他到苏州的时候,汤斌非但不去迎接他,还命他跪见抚院,并用言语奚落他,让门卒招待他用餐。受辱的家奴回去后告诉明珠,明珠记恨在心里。汤斌返京调任礼部尚书期间,因修河道事与明珠党羽发生争执,汤斌仗义执言,坚持原则,这次彻底激怒了权相明珠,明珠搬出汤斌调离苏州时对百姓说的一句话大做文章。

原来,汤斌的江苏巡抚只做了两年多一点时间,康熙二十五年,汤斌调任礼部尚书,离苏时,百姓万人阻塞衢道,举黄旗一帜,上书“叩阍留宪”,跪哭挽留。乡民持锄犁农具,市民搬瓦石土块,堆在路中,甚至连城门也堵塞了,不让汤斌通过。汤斌改走水路,船至江上,沿途民众以农船阻塞航道,场面十分感人。汤斌流着泪说:“苏州的百姓很仁义,只是我爱民有心,救民无术啊。”明珠抓住这句话来诬馅汤斌,说他有诽谤皇上之意,向皇上弹劾汤斌。康熙皇帝听信谗言,给予汤斌降五级的处分。

“第一清官”,吴中“民不能忘”

汤斌一生光明磊落,勤政廉洁,却为官场权贵陷害。因为一连串打击,再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和操劳过度,康熙二十六年,刚改任工部尚书仅一个月的汤斌在家中病逝。其死时,家中只有8两俸银,连办丧事的钱也是他人资助的。汤斌病逝的噩耗传至苏州,苏州百姓望北跪拜,失声痛哭,家家绘像祭祀。

在汤斌逝世45年后,其所蒙之怨得以昭雪,雍正皇帝下诏:汤斌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被追封谥号“文正公”。道光三年,从祀孔子文庙。后人对汤斌有很高的评价,把其列为“中国十大清官”之一,有的称其为“清廉为天下第一巡抚”,有的称其为“清代第一清官”。苏州百姓为了纪念汤斌这位清官,分别在府学和虎丘建汤文正公祠堂,在胥门接官厅建“民不能忘”牌坊,西郊穹窿山藏书庙亦建有汤文正公祠。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中,刻有“皇清工部尚书江南巡抚谥文正汤公斌”像,像旁镌有十六字评语曰:“学宗孔孟,政媲龚黄;千秋俎豆,民不能忘。”

一朝为官,只要你认真为百姓办事,百姓就永远记住你!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