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鸿山行
2011-07-18

惠山区总支 高波

鸿山是无锡东部的一座小山,原名铁山,也称“皇坟”、“古皇山”、“吴王墩”、“至得墓”等。相传东汉名士梁鸿避难隐居于此,唐高宗时此山改名为“鸿山”。之于“铁山”的来历缘于山上出产铁矿石之故。春秋时江南多刺客,这与江南精湛的铸剑技术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聪明的江南人已掌握铁矿石的冶炼技术,并巧妙地和青铜冶炼相结合,终有了谁与争锋的吴越宝剑。所谓“皇坟”指的是泰伯墓。东汉永兴二年吴郡太守糜豹在梅里修建泰伯庙,并在铁山把吴王墩扩建为“泰伯墓”。

泰伯墓原来的形制也不知是何模样,在明代和清代的时候墓又多次重新修葺,2006年鸿山镇镇政府又对墓区全面进行了整修,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商之末,周太王古公(亶父)长子泰(太)伯秉承父意,让王于三弟季历,借采药之名偕二弟仲雍从陕西岐山奔江南梅里,率当地先民修水利,事蚕桑,兴农耕,传周礼,并筑城建句吴国,荆蛮之地从此开化。当然泰伯是否到过无锡梅里,历来是有争议的,但无锡是吴地文明的中心地带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泰伯一直被无锡人奉为人文始祖。

诺大的泰伯广场伫立着高大的泰伯坐像,不远处有凤凰腾飞和先民兴修水利的塑像,还有泰伯仲雍后裔十二姓氏的景观。墓园入口矗立着六柱五间庄严的“第一世家”牌坊,据说这种规格的牌坊只有帝王才配享用,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牌坊。穿过第一世家牌坊,一泓月牙池横亘眼前。这样的水池在很多寺庙都能见到,一来防火,二来作为游客的放生池。饶过水池,拾级而上是陵园的享堂,上书“大德无疆”匾额,里面供奉着泰伯的塑像,再往前赫然又是一牌坊,上书“至德墓道”。俑道两侧植青松古柏,按王者规格依次排列五对石人石兽,文官手捧笏板,武官手执铜锤,雄狮威武,奇兽獬豸,为泰伯守陵。陵寝就坐落在半山腰,坟茔和墓碑由青石凿刻而成,虽经修葺,仍透露出些许沧桑。在坟茔顶部隐约可以看到祭拜者投上的一些小玉石挂件,还有一些硬币。传说,民国前此墓的青石可以吸附铜钱;又说每遇大风大雨,墓内会传出童男童女的哭声。有关泰伯,从梅村到鸿山有很多传说,想来当地人十分敬仰这位先贤。中午时分在山下的农家乐还有幸尝到了鸿山的特产——三让糰子,很糯,有三种酿心,据说这是为了缅怀这位先祖三让天下的德行。

在泰伯广场车行十分钟就到了鸿山遗址博物馆。鸿山遗址是吴越文化的墓葬遗址,分布面积达7.5平方公里,勘探有墓葬108处,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土台、土墩遗址有51座。现已经发掘春秋战国墓葬7座,其中丘承墩大墓引人注目,出土玉飞凤等玉器40余件,还有大量的青瓷,过去一直认为青瓷到东汉时才有,从此青瓷的历史被改写。同时青瓷缶、青瓷暖酒器、青瓷句鑃、盘蛇玲珑球等大批珍贵文物被首次发现,可以说一千多件文物件件堪称国宝。所以2004年鸿山遗址被评为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遗址博物馆装修考究,现代化的高科技和古老的文化巧妙地融合,透过脚下的钢化玻璃,观众可以直面原汁原味的56米长的地下甬道,幽深的墓坑还呈现了部分青瓷和玉器的发掘现场,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展柜里的玉飞凤比想像中的小许多,只有两三厘米长,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其斑斓的沁色,使古玉愈发熠熠生辉。玉飞凤也称“玉玄鸟”,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鸟图腾崇拜作为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深深地沉淀在吴越先民的头脑中,并成为吴越地区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凤鸟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是天下安宁的象征,也被比喻为美人和富贵,象征美好的生活。因此凤鸟纹饰在古代的器物上经常出现。如今玉飞凤已成了无锡市的城市标志,它见证着600年吴文化的深邃悠远。

此次鸿山之行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天,鸿山十八景、吴文化博览园等大批景观还没来得及游览,但参观了两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是收获颇丰,希望以后还能再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