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一支部 解艳
佛说: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因为“金陵礼佛月”的机缘,我们有机会面对面顶礼膜拜佛教圣物,与佛结缘。4月17日,南京首届“金陵礼佛月”在南京栖霞寺拉开帷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真身顶骨舍利及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佛门三宝”首次共同供奉。5月13日早晨,由盟市委副主委吴建中带队,科技一支部盟员与盟市委机关部分人员一行27人来到南京栖霞寺瞻礼。
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寺前是一片开阔的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远处蜿蜒起伏的山峰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舍利石塔等。进入山门,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弥勒佛殿,殿内供奉面带笑容的弥勒佛,背后韦驮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级而上,是寺内的主要殿堂毗卢宝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高约5米的金身毗卢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释侍立左右,二十诸天神分列大殿两侧。佛后是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观音普渡众生的三十二应身,形态各异,从容自若。这是寺庙中一组最热闹的群像。海岛中塑造有数十个人物,中央是巨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其左右胁从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堂内塑像,工艺精湛,入化传神,令人赞叹。出得毗卢宝殿,在僧人的带领下,经过安检,沿着铺着红地毯的台阶来到藏经楼——供奉舍利的地方。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藏经楼,三尊特制的楠木刻金莲花须弥座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上的玻璃柜里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真身顶骨舍利、感应舍利和诸圣舍利。安放正中的是释迦牟尼佛真身顶骨舍利,形如蜂窠,呈黄白颜色,表面镶嵌着许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的圆形硬物,颇为神奇。殿内有高僧念经,善男信女们正双膝跪地、顶礼膜拜,十分虔诚的模样。出得殿外,僧人向我们介绍了三尊舍利的前世今生:佛顶骨舍利在全世界佛教徒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据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留下了佛牙、佛指、佛顶骨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遗骨,世称佛真身舍利。其中佛顶骨舍利最为珍贵。寺中的佛顶真骨舍利为北宋年间印度来华高僧施护所献,已在地下埋藏了千余年,2010年6月12日经考古发掘得以重光。佛教的传承有佛、法、僧三宝之说,佛顶骨舍利代表了佛宝,感应舍利象征着法宝,诸圣舍利代表了僧宝。此次“佛门三宝”同时供奉可谓“功德圆满、绝无仅有”。
从藏经楼出来后,我们来到了寺外右侧的舍利塔。这座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磐。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因经战火洗礼,塔身周围已有部分破损,大家连叹可惜。
出得寺来,感慨良多。我在年少时一直不明白,南北朝时为何佛教会大行其道,佛寺林立,信徒日众。以后读史,才了解了那个年代,太多的战乱,太多的苦难,佛无疑给了人们希望,给了人们忍受痛苦和凄凉的理由,自然紧接其后的,便是立寺成风,造像成风。历史毕竟前行,久历战火的南京依旧明净秀美,跨越俗世喧嚣的栖霞寺,巍峨的山门依然庄重。举目上望,殿宇楼阁重重叠叠攀附山麓而上,颇具暮鼓晨钟的沧桑感,梵唱的声音,更仿佛穿越过了历史的隔膜,响彻耳际,听到了青史回廊间的叹息。战火消弭后的和平盛世,寺庙已很少,礼佛的人们更多的是感恩以及对至亲好友的美好祝愿。临走站在寺前,想起佛说,随风而至、随风而逝。风的自在象是禅的自在,也是生命应该学习的自在。顿时,心灵里有阵阵清风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