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试论孔孟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1-05-25

民盟无锡市委委员 无锡市哲学学会 赵宏钧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孟仁学思想,自古以来一直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和知识分子治国齐家平天下的金科玉律而奉为佳臬。可见孔孟仁学思想对中华民族长久而巨大的影响。李泽厚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将孔子的“仁”分为四个层面:(a)血缘基础;(b)心理原则;(c)人道主义;(d)个体人格。四因素的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其精神特征是“实践理性”,而孟子的“仁”是通过“仁政—不忍人之心—四端—人格本体”的内收路线,赋予心理情感以先验的形而上性质,最终归结为道德主体性的建立。孔子与孟子对“仁”认识形式上虽有所区别(特别是孟子奇特的“养气”说),但本质上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达到体用不二的目的。具体而言,孔孟仁学思想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资政教化、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哲学思想,历经几千年,岁月仍不掩其光华。其功用性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孟仁学思想博大精深,只言片语难窥其径。其现实意义现仅能以沧海中作一瓢饮而证之。

一、“仁者爱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

子曰:“仁者,爱人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爱的关系。作为社会中个体的人应该对己要自强不息,对人要善为人谋,多为别人着想,成己成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至少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孔子的这种处世哲学中,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人平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孟子更是进一步提出了“人”与“非人”的界限。孟子曰:“仁者,人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在中国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由于部分贪官污吏的腐败和一些人道德沦丧,致使社会风气败坏,一部分人崇拜金钱,惟利是图,不择手段,卖淫嫖娼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屡打不尽,做人全无人格,行事已愈为人的底线伦理。因此,大力张扬孔孟的仁学思想,对于端正社会风气,发扬中国传统做人美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提倡德政,以民为贵,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利,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是相通的,有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对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精神,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主张“德政”,反对不教而诛。因此提出了:“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在政治上,治理国家“民为贵”的思想。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孔孟的“仁学”将人民和民心的背向提到关乎国家、政治存亡的高度。给后世为政者划出了一条政治上的生死线。纵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无一不是执政者不关心人民疾苦。执政数十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甚微,当权者形成特权阶层,从行为上和心理上,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产生隔阂甚至对立,以至于庞大的苏联在一夜之间冰消瓦解,却没有遭到任何的抵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诚如斯言。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正因为此,江泽民同志才提出了“以法治国,以德治国”。针对那些贪污腐败的党员干部应该坚决以法绳之,端正党纪党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只有关心人民疾苦,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才能以德服人,以德教化民众,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才能够保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

三、养民、惠民、富民,使人民富裕起来,是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政府必须对民众作出的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孔孟“仁学”在经济上提出的:养民、惠民、富民的主张,对于今天发展经济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孟子曰:制民之产,有恒产,有恒心;无恒产,则无恒心,无恒心,则放僻邪纵。人民只有富裕起来,才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够安定。国家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继而带动全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与孔孟仁学中的养民、惠民、富民主张从根本上是相通的。在处于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企改革的阵痛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导致一部分人失去工作,没有生活来源,仅靠微薄的政府补助养家糊口。此外全国还有二千万左右的贫困人口,生活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而这些现状需要各级政府下大力气广开就业门路,发展地方经济才能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富民强国政策已经作为国策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需要各级政府官员本着“养民、惠民、富民”的宗旨,在做任何事情时,多考虑群众利益,不扰民,不害民,使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唯有如此,才能够国泰民安,实现国家长久持续地发展。

孔孟仁学那种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那种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进取精神,在中国悠久历史上起着进步推动作用。但是其中所谓“安贫乐道”“何必曰利”,以道德而不以物质作为价值尺度,要求某种平均化的经济平等的小生产思想,是不利于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的。因此,我们只有本着扬弃的态度继承孔孟仁学思想,孔孟仁学结构的优良传统,才有可能成为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贡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