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继承华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0-11-29

——写在华罗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民盟金坛市委办公室

华罗庚是我们金坛的骄傲,更是我们民盟的骄傲。华老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来重温华老不平凡的一生,继承和发扬他的伟大精神和品格。他离开我们二十五年来,被大家铭记的是著名数学家这个身份,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和民盟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却常常被人遗忘,在华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民盟金坛市委从华老与民盟关系密切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华老、认识华老在民盟,继承华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早年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的启发。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诞生于金坛。说起华老早年的成才经历,流传着许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他自学成才的经历也一直是教育青少年成长的典范。1922年,华罗庚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就读。刚开始,数学不及格,李月波老师的循循善诱,为华罗庚打好了数学基础。1924年,华罗庚升初三,他的数学作业总是涂涂改改,但是教员王维克慧眼别具,发现了这个少年的数学天赋,借书给他,鼓励他自学,常给予关心和指导。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考入上海中华工商职业会计补习学校,次年底,即因家境窘迫辍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小店。1929年春,留法归来的王维克任金坛县中校长,邀华罗庚当学校会计。后来学校开办了一个补习班,王维克破格提拔华罗庚为数学教师,一个只是初中毕业文凭的华罗庚第一次上课就一举成功。1930年12月又因为在《科学》杂志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被熊庆来发现,通过唐培经邀华罗庚到清华。在清华担任图书管理员,华罗庚在此期间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图书,他的学业大长,两年时间学完了别人六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并在外国数学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1933年,叶企荪、杨武之等教授力排众议,打破惯例,提拔华罗庚为助教,教授微积分课。1935年,华罗庚又被升为教员。1936年华罗庚到剑桥,两年时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学问,拒绝花时间修学位,发表论文10多篇,获得各国数学大师的赞扬,迅速成为拥有国际声誉的中国数学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夏大地烽烟四起。1938年秋,华罗庚结束了异国求学生活,毅然回归祖国,辗转赶到云南,进入西南联大,担任数学系教授。这是一个惊人的纪录,一位只有初中文凭的青年,8年之内,就在中国的最高学府担任教授,堪称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奇迹,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最好注解。

这些反映华老早年经历的故事流传很广,表现出人们对于这样一位自学成才的数学家的崇敬。对照早年华罗庚成才经历,世人时常感叹,今天的教育环境下再也培养不出华老这样成长经历的人才了,我们可以从华罗庚的成长历程总结出许多经验,反思今天的教育。在清华期间,据钱学森的回忆,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的他发现还有起的比他更早的人就是华罗庚,华老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勤奋,还得益于一生中不断遇到独具慧眼的“伯乐”,正是应为在生命中遇到了李月波、王维克、韩大受、熊庆来才出现了一个个人生的转折。当然更主要的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才造就了华罗庚这个卓越的数学家。作为以教育为主界别的民盟,研究华罗庚的成才经历可以得到特别的启发,让我们在对教育建言献策的时候获得新的思路。

二、爱国主义的典范。华老一生当中有两次为了祖国,毅然放弃在国外安宁和优厚的生活回国,一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抗战期间的回国,还有一次就是新中国成立。华罗庚经过再三思考,决定舍弃眼前“使人留恋”的一切,投向祖国的怀抱。1950年2月,华罗庚举家成行,踏上归国的邮轮。回国前,他写信给徐利治说:“我1938年回国之后的第一个主题是:推动学术独立,但失败了!我现在的主题也如之……我希望现在我们开明的政府,可以了解我所说的。就数学说:独立的时期已经到了!”推动中国数学的独立,这是华罗庚的一大抱负,他认为中国应该搞出自己的数学来。3月,抵达香港,华罗庚通过新华社发布了那篇著名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拳拳赤子之心,尽显字里行间。

在他的感召下,确有一批科学家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华老就树立起了一位爱国主义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更体现在为民取向的学术和社会实践中。费老当年的乡村调查是“行行复行行”,华老的数学推广也是如此。自50年代华老开始了中国应用数学的研究,他拖着病残之躯,20多年他和他的小分队走遍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山山水水,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行行足迹,他与他的学生一起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应用数学的艰辛之路。

爱国是华老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是我们民盟成立和发展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民盟要有更大的发展,爱国永远是民盟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所以在华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金坛民盟将金坛华罗庚纪念馆建设成为“中国民主同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每一位盟员在参观华罗庚纪念馆之后都能受到华老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继承和发扬华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华老与金坛民盟。在翻阅华老的各种传记后,我们终于从华老的经历中寻觅到了他之所以加入民盟的思想轨迹。在早年的清华学习期间,他常和后来成为中共党员的王时风、段学复一起在校园内散步,既聊数学,也谈时局,一时被人称作“清华三杰”,“清华三杰”时期的华罗庚不是象牙塔里的书呆子,那时就有对民主思想进步的追求。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执政当局列出黑名单,搜捕进步学生时华罗庚就保护过进步学生。在西南联大,华罗庚与闻一多、吴晗、楚图南等进步人士交往甚密。在华老纪念馆里展出了一张抗战期间华老和闻一多“隔帘而居”农舍的照片。华老与闻一多的交往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佳话,李公朴因为民盟的工作常去闻一多家,便与华罗庚熟识。抗战期间,华老与这些民盟前辈的交往,思想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正是这样的交往经历埋下了华老认识民盟、了解民盟的种子。西南联大期间,金坛人钱闻是华老的学生,他也是党组织指派的华罗庚联系人之一。钱闻曾经说过,华罗庚“当时很清楚我和王时风、李寿慈等几个跟他十分亲密的知心朋友都是共产党。我们常到他家去,和他促膝谈心,论人议政,谈笑风生。”所以直至1950年他回国后的9月,华老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就很能理解了。

华老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以后就非常关心金坛当时的一名解放前就入盟的老盟员——宋文英。据宋老回忆,华罗庚在1961年一次回乡时曾经找到他。10月华罗庚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的身份来江苏视察教育工作。省教育厅的同志向他介绍,金坛的教育名列江苏前茅。于是,华罗庚决定到金坛看看,这是建国后他第一次回家乡。得知宋老是盟员后特别去刚刚创办不久的金坛二中,当时宋文英担任校长。临走还留给宋老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宋文英艰苦办学的肯定,勉励他要把二中办得更好。华老对一位老盟员的关怀令至今已90岁高龄的宋老难以忘怀,他时常回忆起这段往事,往事悠悠,这份关怀让金坛民盟永受激励。

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来,我们金坛人民非常感念华老对家乡所作的贡献。我们金坛民盟更是十分感念他,金坛民盟之所以能在近二十多年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从四个盟员发展壮大到126名盟员,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华老的伟大人格和精神的感召,让金坛民盟有个一个特别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一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华老的身上凝聚了民盟太多的光荣传统——“爱国、民主、合作、求实、奉献”。我们相信,在华老诞辰一百年之际,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化作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履行好参政党职能,积极建言献策,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把民盟建设成更有魅力、更有力量的参政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