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贵州的喀斯特奇观
2010-07-15

金坛民盟经济科技一支部 虞叔和

一、喀斯特原是克罗地亚伊斯的利亚半岛石灰岩区的地名,岩溶地貌发育,19世纪末地理学家首先对该区进行研究,并以喀斯特作为石灰岩地区系列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总称。世界喀斯特主要连片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东亚和拉丁美洲。我国喀斯特地形分布面积约30万km2,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云南省东部、广西北部及川、湘、鄂的部分地区。

位于东亚喀斯特区腹地的贵州,17.6万km2面积中喀斯特达13万km2,其比例为世界之最,喀斯特的地表类型如峰林、峰丛、石林、石芽、溶沟、溶槽、溶孔、峡谷、洼地、漏斗、盆地等,地下类型溶洞、地下河及洞内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帘、石瀑等类型在贵州都可见到,为此贵州有“喀斯特王国”、“喀斯特博物馆”之称。

二、下面就数赴贵州所见并查阅有关资料和报导对贵州喀斯特介绍如下:

1、石芽、溶沟、溶槽、溶孔等,喀斯特发育初期地貌在贵州石灰岩区几乎随处可见,类似太湖石的小型岩溶观赏石可随手拈来。

2、石林:贵州有十处已开发为旅游景点,如修文县回水石林、高机石林、福泉县仙桥石林,思南县长坝石林、锁宁县天星桥石林、兴义市泥函石林、贞丰县竹林堡石林、赫章县罗布石林。

位赫章县南缘的罗布石林临近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0m),该地故属夜郎国,又名夜郎石林,是待建的景区。宽窄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石林散布在草地、灌木丛中,高山雾气增添其妩媚,景区宽广,面积达30km2,更有特色之处是有近百个溶洞相间,还见到一直径不足百米的天坑,据探测深900m还不见底。

3、峰林及孤峰:典型的有兴义市的万峰林,独山县的名景独秀峰,位贞丰县三岔河旁的双乳峰占地40公顷,海拔1366m,双乳峰圆润挺拔、乳突明显,形象逼真,被誉为“天下奇观”,也成为该县代表性旅游品牌。

4、溶蚀洼地、漏斗、天坑、天生桥:漏斗有溶蚀、塌陷成因,在荔波茂兰有喀斯特漏斗森林,许多石林和洼地、漏斗共生,罗布石林还有天坑,德江县洋山河也见天坑群、安龙县龙井村天坑80×140m,深200m,在惠水县海里涟江三次进洞伏流,在峡谷长1.8km内形成三座天生桥。

5、峡谷:喀斯特区两壁陡立的峡谷也是贵州奇景。位兴义市的马岭河大峡谷长74.8km,深120-280m,宽50-150m,在峡谷岩壁上还形成面积达30万m2钙华壁,为国内罕见,加之峡谷内密集的瀑布、良好植被,而成为国家级景区;贞丰县境的比盘江峡谷长93km,最深达1100m;距贵阳市39km的南江峡谷长40余km,最深398m中有瀑布40多条;还有六广河峡谷、关岭的花江大峡谷、打帮河峡谷、黄平县上潕阳河峡谷、织金县裸绮河峡谷等等。

6、瀑布:据统计,贵州省落差高于5m瀑布达600多条,与喀斯特有关的瀑布中最著名为黄果树大瀑布,高74m,宽81m,是由陡圹坡、螺丝滩、滴水滩、银练坠潭等18个组成的瀑布群中的一个瀑布。还有总落差410m分七级的关岭瀑布,及峡谷内的众多瀑布群等。

7、喀斯特森林:位荔波县境内,茂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2km2,森林覆盖率92%,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植物种类丰富,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00多种,与喀斯特地貌、水系、洞穴共生。自1988年建保护区以来,1996年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区网;1999年评为国家级最佳生态旅游区;2002年入上海《吉尼斯记录大全》为世界最大、保存量完整的喀斯特森林;2005年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2007年成为中国南方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成员。

8、喀斯特地下类型溶洞(洞穴)和暗河(伏流)在贵州特别发育,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之说,全省洞穴总数以数万计,翻开贵州省地图册、溶洞为多数县市都有的景观,最著名的为织金、燕子二洞。

位毕节地区织金县的织金洞,又名打鸡洞,全长30km,已勘察长12.1km,最宽175m,一般高度60-100m,相对高差150m,洞内总面积70万m2,分11大厅47厅堂,洞内岩溶堆积物40多种,囊括了世界洞穴物的各种类别,故被称为“岩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1990年唯一代表亚州加入国际洞穴旅游协会。

位惠水县的燕子洞,高215m,宽50m,为国内最高的喀斯特洞穴,洞分两层,累计高差达300多米,下层为洞中河道,宽30多米,可行船,上层旱洞,连通数个大厅,深近5km,高百余米,宽40-200m不等,洞中遍布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塔、石幔、石花、石帘等20多种堆积物,一片宽广边石坝宛如层层梯田。春季数十万只白腰雨燕(中日合作保护候鸟)从南方飞来,栖息于石壁缝隙,是国内所发现最大的候鸟群栖洞穴,2005年被亚太环境保护协会评为“中华100大生态美景奇观”;2006年命名为首个“亚太国际地理标志公园”;2008年国际首届雨燕保护会议上被命名为“国际爱燕总部基地”。

其他大型洞穴甚多,如安顺市龙宫洞就长达15km。

贵州不乏世界级的大溶洞群:惠水县羡塘乡面积166km2内有12629个溶洞,为名副其实的“万洞之乡”,溶洞景观体量巨大,体系复杂,洞内多竖井,世所罕见;绥阳县双河溶洞群:在不足10km2面积内,有大小97个洞,分四层八主洞、五条主要地下河,有数十处洞瀑,经中外专家15年深入考察,已探明总长70.5km;安龙县笃山乡溶洞群有30多溶洞,其中犀牛洞长达17.6km,10个洞厅;此外还有紫云县格凸河溶洞群、从江县六洞溶洞群、剑河县平塘坡溶洞群等。

三、贵州曾被形容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云贵高原间歇性隆升使河流下切,温湿的古气候又令大面积分布的碳酸盐岩喀斯特发育,以致群山连绵、沟谷纵横。喀斯特区土层薄、水土极易流失,贵州还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地区,其土壤相对贫瘠,许多地区仅能种玉米、苦荞等杂粮,古时单靠农业百姓很难富有,贵州地势最高的毕节地区至今还属贫困区,为盟中央智力扶贫对象,去秋以来发生百年一遇的秋冬春连旱,加之喀斯特区水易渗漏,毕节地区200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370万亩,360万人、120万头大牧畜饮水困难,可谓雪上加霜。但四月中所见河川干涸、植被农作物枯萎、杜鹃花开少、汽车送水的景象到六月初随降雨旱情缓解又现群山翠绿、昂然生机,在政府倡导下满山遍野马玲薯盛开白花,路边还见成熟可摘的桃园,樱桃园、药材种植,防水土流失的石坝沿梯田等高线道道垒起,象征农业转型和设施改善;煤、铁、锌、铅矿开发和百里杜鹃、织金洞等许多景点开放,资源优势正促经济发展;高速和高等级公路修通,喀斯特区交通大为改观,黔西定能战胜灾害,建设得更好。

在克服喀斯特区弊端同时,其潜在价值愈来愈引人注意:

1、碳酸盐岩可用于建筑石材、石料、石灰、水泥行业,溶洞和地下河蕴藏宝贵的水资源;

2、洞穴是早期人类理想栖息场所,在黔西观音洞、六枝特区桃花洞、普定县穿洞、盘县大洞、桐梓县天洞都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在紫云县水塘镇隔井村中洞(高60宽100m)至今还有21户80多人居住。

3、鬼斧神功、千奇百怪的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魂宝、珍贵的旅游资源,贵州多数景区景点与此相关,并造就织金洞、燕子洞、黄果树瀑布等世界著名景观、一些世界记录、一批以喀斯特为主体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

洞穴也是探险家乐园,多国爱好者到贵州来入地探险。

4、地下溶洞为可利用空间,已有用作地下水库的例子,赤水市六仲河还建有溶洞水电站。战争年代,溶洞为天然防空场所。

5、利用溶洞的自然环境和优质地下水成功养殖珍稀娃娃鱼,经济效益显著。

6、我国研究喀斯特历史悠久,明代徐霞客曾考察百余岩洞,包括贵州的一些洞,更早还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山海经》伏流记载,至今喀斯特不但是地理学还是动植物学、古气候学、考古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典型喀斯特现象同是科普教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