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不妨来个“观政听谣”
2009-05-22

民谣,是民众“皆感与哀乐,缘事而发”的集体创作。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可唱可诵,雅俗共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它没有矫饰,没有说教,没有面具;它植根于民间,口头流传,又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工提炼。所以,几千年世代传承而绵延不绝,长盛不衰,乃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文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民谣,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社会时弊、民生民心、官风民风,道德伦理。因此,民谣无不深深地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 基于此,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民谣,认为观政需听谣。周朝时,周王室就派专人去民间收集民谣,称为“采诗”。由于这些民谣寓意深刻、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到了春秋时便汇集成《诗》。后经儒家推崇,奉为经典,故称《诗经》。这些民谣对当时的政治黑暗和混乱,对贵族人伦的丧失与腐朽,对民众所受的残酷压迫与剥削,进行了无情的揭露、鞭挞和辛辣的嘲讽。 秦汉时,朝廷设立采集民谣的官署,称“乐府令”,其主要任务就是去民间采集民谣。此时期的“观政听谣”,已嬗变为宫廷演奏之用。到汉武帝时有了改变,采集民谣成为时尚。文人也不甘寂寞,争相模仿,一时乐府诗盛行。采集民谣的范围扩大到长江和黄河流域。此时的民谣,辛辣而犀利,深刻地揭露了在繁荣昌盛的背后,是无数的国力、民力的消耗,反映的是民众的苦难、是非的颠倒、社会的黑暗。所以,《汉书》说:“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云。 梁朝的武帝并非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一生痴迷佛法,几次身投佛门传为笑柄。但他却提出了“观政听谣”。梁武帝常派遣大臣到民间去听民谣,从民谣中体察民众对朝廷官府的意见。所以,《南史》中记载他“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 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害怕民谣动摇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于是,由曾氏收编的《乐府诗雅词》,对民谣“犯涉谐谑,则去之”,试图用“雅”来改造民谣的诙谐、戏谑、讥讽、辛辣而犀利的风格。然而民谣的精髓是无法“去之”的,民谣强大的生命力是无法扼杀的。 古代民谣,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警示后人具有重大的意义。只可惜,时过境迁,因诸多因素,许多珍贵的民谣失传了。其实,失传的不仅是一些民谣,而且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当代民谣继承了古代民谣的特点:嬉笑怒骂、戏谑不恭、直抒胸臆,且内容更为丰富。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时代跳动的脉搏,表达了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憧憬和企盼。每首民谣,都让人感到民众在奔走呼号,从心灵深处发出一声声呐喊,振聋发聩,让人的心灵感到震颤。 比如流传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谣:地当铺,菜当粮,鸡腚眼,当银行。百姓睡觉的床被强行拆毁去大炼钢铁,只能地当铺;没有粮食,只能以菜为粮;没有收入,只能靠卖几个鸡蛋维持。廖廖12个字道尽了辛酸,其悲惨状况可见一斑。所谓的“大跃进”,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你脸怎么瘦的?上面发粮下面扣的;你脸怎么黄的?只吃野菜没吃粮的。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民谣似乎绝迹。“文革”结束后,方逢春萌芽。如《生不逢时》:生下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来没工作。 1976年后,民谣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遭遇,更多的是关注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涉及的范围更广,风格更为辛辣。矛头直指官僚主义、腐化堕落等等: 学好数理化,不如一个好爸爸。 十七十八,嘻嘻哈哈;二十七八,待业在家;三十七八,等待提拔;四十七八,累死白搭;五十七八,准备回家;六十七八,栽树养花。 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后台最重要,德才做参考。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区区一副对联,形象地刻画出那些大权在握的人恣意妄为、独断专行的行径。这“行”与“不行”,全凭我说了算,你“不服不行”。 开放搞活,经过一番短暂的奋斗,一些人便浮躁起来,意志消沉,玩世不恭,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民谣在讥讽中还带有自嘲: 一辆轿车一幢楼,一桌酒席一头牛,一支香烟一斤油,老百姓在田里游。 革命小酒天天醉,喝坏党风喝坏胃,喝得老婆分开睡,老婆告到纪委会,书记说:该喝不喝也不对。 小酒喝到六亲不认,香烟抽到同归于尽,麻将搓到昼夜不分,跳舞跳到筋疲力尽,吹牛吹到自己不信。 出门时老婆有交代: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少喝酒,多吃菜;够不着,站起来;吃不完,带回来。

上午轮子转,中午盘子转,下午骰子转,晚上裙子转。

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使用;什么都送,晋级重用。

抽烟基本靠送,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 台上讲话像孔繁森,台下做事像王保森,对待群众像泰森,见了上级像和珅。 领导来了怎么办?先进宾馆后吃饭,饭后歌厅练一练,练罢桑拿涮一涮,要个小姐按一按,按完以后怎么办?不要问,克林顿咋办咱咋办。 排队挂号,头昏眼花;医生诊断,天女散花;药品收费,雾里看花;久治不愈,药费白花。 不怕黑社会,就怕社会黑;不怕打黑,就怕黑打;要打黑社会,先打社会黑。 初次见面手牵手,二次见面傍着走,三次见面口对口,四次见面共枕头。 理发店不理发——按摩,歌厅不唱歌——全脱,桑拿不洗澡——肉搏,保安不抓妓——合作。 50年代嫁英雄,60年代嫁贫农,70年代嫁军人,80年代嫁文凭,90年代嫁老外,新世纪嫁大款。 抽烟身体好,赌博练头脑;摇头没烦恼,打架练手脚;上床练小鸟,吃喝嫖赌好;跟着时代跑,开心活到老。 一些民谣还讽刺、抨击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为建洋房,抠破钱囊,忍看农民挨饥荒。层楼起,债台长,束紧腰带奔小康。旧郭新城凭臆构,朝,建煌煌,暮,拆光光。

以上民谣,虽是片鳞只爪,但让我们看到了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病态、混乱、迷惘、畸形与荒诞状况,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混浊的社会风气、颓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改革是极为不利的。这些民谣所包含的沉痛的、深刻的内涵,是值得深思、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它为我们深化改革、制定政策、科学行政、反腐倡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依据。因此,我们不妨经常来个“观政听谣”。

作者:刘旭光,民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部主委,副教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