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川
华秋苹(1784-1859),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无锡市荡口镇人。琵琶演奏家,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琵琶谱》的编辑者,对琵琶乐曲的整理、传播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有关记载,一说华秋苹曾以行医为职业,又一说华秋苹只是旁通医理,专长喉科,曾与弟文械、文桂合著《喉科秘书》等医书著作4种,当时流传甚广。但他精通医道,特别是对喉科很有研究应该是事实。他的家中几兄弟都可能懂医和从医,从而使得他的家境比较富庶,也使得他有闲余和闲情来从事文艺活动。
从小就置身于碧波荡漾的鹅湖风光美景之中,浸染在古朴典雅的古镇文化气息之内,使得华秋苹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善长书法,写得一手草篆,悬针垂露之异,出于中锋逆笔之间,字字含蓄有情,气韵流贯。他绘画长于人物、花鸟,善用工笔勾勒,他画有一幅《钟馗佩剑图》一直被后代族人保存。他自幼酷爱金石篆刻,为此曾苦练达20余年之久,作品有汉代刻玉风格,苍劲秀美。1816年刊印过一本篆记作品集,取名为《秋苹印草》。其中所镌刘禹锡《陋室铭》全文、王羲之《兰亭集序》节录,自诩为生平得意之作。印谱中每件作品均旁注刀法,提示技巧,可谓别开生面。他在诗词方面也很有成就,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
华秋苹特别钟情于音乐,擅弹古琴,尤精琵琶,喜唱昆曲。他从师学艺的经历现在已经无法知晓,但他后来成为荡口音乐界领头人物却有记载。1816年春,华秋苹邀集家中兄弟及族人成立诗文音乐社,取名“二柳村庄”,经常举行聚会。每逢春和日明之日与秋高气爽之时,诗文音乐社的社员或携琴挟笛,或袖诗卷文,时而相聚于深宅古院青砖粉墙边,时而结伴于鹅真荡岸杨柳树下,以文会友,相互酬唱其间;以乐抒情,共同陶醉丝弦。二柳村庄诗文社一时远近闻名。当时的画家陆晓云曾作《二柳村庄吟社图》,以志其盛。诗社还将社友唱和的诗文作品编辑成《二柳村庄吟社诗卷》,刻印刊行。
华秋苹痴迷于民族音乐,利于平日行医走动的机会留意收集昆曲和江南民间小唱,经整理订谱,于嘉庆二十三年辑成江南牌子小曲谱《借云馆小唱》,署名“鹅湖秋水采苹人”。内收《清平词》、《软平调》、《马头曲》等共13首,所收曲调都曾在民间长期流传,为研究明清时期江南民间音乐提供了珍贵史料。
华秋苹对音乐艺术的最大贡献在于琵琶曲谱的编辑。
琵琶在隋唐(581——618)之前,是对抱弹拨器的统称,向前弹出称琵,向后挑进称琶。今天的曲项琵琶起源于波斯,约公元6世纪中叶时传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并由唐代的木拨弹奏,逐渐改良为手指弹奏,具有丰富的表现色彩和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琵琶曲从精神气质上的区别来划分,可分为两个大类,即文曲与武曲,这类似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之分。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感情;而武曲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赋予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多年来,中国形成不少琵琶流派,著名的有浙江、直隶、无锡、浦东、平湖和崇明等派,同一乐曲各派在乐谱、指法和演奏风格等方面都各有特点。
华秋苹是一位极具智慧和远见的艺术家。在认真学习、仔细研究了琵琶的各个流派的曲谱之后,他认为,曲谱一向为各派内师徒间直接授受,乐曲始终没有能够用以广泛传播集大成的曲谱,而在传抄过程中,常有“鲁鱼亥豕之讹”,致使琵琶的演奏艺术受到限制,这对琵琶艺术的发展很不利。
清朝乾嘉时期,尽管流派众多,但中国琵琶大体分为南北两系,南以浙江陈牧夫为代表,北则以直隶王君锡为翘首。华秋苹往南趋北,向当时的两位大家陈牧夫和王锡君学习两派的秘谱,学成回到无锡后,他与同人华映山、华子同、朱右泉、薛愚泉等一起合作,在虚心听取裘晋声、陈梅樽、蔡开基等无锡派前辈意见的基础上,采集考订辑成了琵琶曲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又称《华秋苹琵琶谱》,简称《华氏谱》。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初刻刊印,这是我国第一部印行的琵琶曲谱。《华秋苹琵琶谱》共3卷,收录了南、北两派琵琶小曲62首,大曲6套。上卷收录王君锡的传谱,有文板5首,武板7首,杂板《普庵咒》1首,大曲《十面》1首。中、下卷收录浙江陈牧夫的传谱。中卷有《思春》、《昭君怨》等文板18首,《步步高》、《巧梳妆》等武板12首,《春光好》、《凤衔珠》等随手八板5首,《倒垂莲》、《小月儿高》等杂板14首。下卷有《将军令》、《霸王卸甲》、《海青拿鹤》、《月儿高》和《普庵咒》等大曲5首。
“华氏谱”从派系上共收录有北派14曲、南派54曲。华秋苹在编订时对曲谱不加增改,忠实于旧谱,并参照琴的减字谱法,用工尺谱点板记写,旁注指法,规范并制定了琵琶比较完整的指法符号(左手指法16、右手指法8),对琵琶的定弦、把位、指法等加以规范化,为后世琵琶曲谱的记录、编订奠定了基础,以利于优秀琵琶曲的整理和传播,对琵琶弹奏艺术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华秋苹琵琶谱》中记录保存了我国最优秀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其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十面埋伏》是一首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早在16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从这段文字说明可以看出,《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乐曲以中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乐曲极尽琵琶揉、挑、推、扫等技巧,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战争场面,「声动天地」,「金骑蹂践」,极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著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全曲可分为三大部份,共十三个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 第一部份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着重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共包括前五个小段。乐曲的开端描述了战争的准备阶段(从列营到走队),琵琶在高音区奏出了强烈的轰鸣声,并且由慢及快,表现了一种威武逼人,催人上阵的气势。那模拟战鼓声、军号声、马蹄声等古战场的音响,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了汉军战必胜、攻必克的高昂斗志。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第二部份,即第六、七、八三个小段落(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这一部份是全曲的中心部份,它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激烈情景。埋伏表现了伏兵四起,楚军被重重包围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令人惊心动魄。而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的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的结果。 第三部份是战争结束,它著重情绪的描写,包括最后五个小段落(项羽败阵到最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前两段写项羽失败后在乌江边自杀,低沉的音乐气氛与前面的高潮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乌江自刎」这段旋律凄切悲壮,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歌的艺术形象。后三小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种种情景,表现了汉军将士们高歌勇进的形象和胜利欢乐的心情。《十面埋伏》非常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音画。《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至淋漓尽至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独奏的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自《华秋苹琵琶谱》问世以来,其后各个琵琶谱集都载有《十面》乐谱。各个版本在分段与分段标目都有所不同:《华氏谱》称《十面》,由直隶王君锡传谱,共十三段;在1895年出版李方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共十八段;后《养正轩谱》称《十面》,一名《淮阴平楚》,共十八段;《瀛州古调》名《十面埋伏》,共十段。
《华秋苹琵琶谱》中收录的另一支曲子《霸王卸甲》,虽然也与《十面埋伏》一样,描述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之战,但《十面埋伏》歌颂了汉王刘邦的胜利,《霸王卸甲》则侧重描写了西楚霸王项羽失败的悲壮。因此有“得意者弹《十面》,失意者奏《霸王》”的说法。乐曲突出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基调,以悲怆的风格,展示了英雄盖世的项羽的郁郁心态。该曲与《十面埋伏》,互为对应,同为琵琶武套中的代表作品。
“华氏谱”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无锡著名琵琶艺术家杨廷果唯一存世的作品《普庵咒》也见于此;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的部分乐曲,并且陆续整理成为现在流行的演奏曲。无锡派也因有了《华秋苹琵琶谱》而名声鹊起。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为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对后世学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锡派的嫡派传人不多,而如今能解读、应用工尺谱的人就更成了凤毛麟角。但无论如何,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艺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确是历史性的。
1858年四月初三,华秋苹在荡口逝世,终年73岁。但他记录保存下来的琵琶曲谱却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荡口起音,响彻江南,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