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王汝成
2005-07-13

王汝成,男,汉族,1962年7月出生,江苏兴化人。研究生(博士)毕业。1992年12月入盟。现为南京大学地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省政协常委,民盟江苏省副主委。

1994年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会授予候德封奖,2000年获国务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0万。2001年9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稀有金属矿物学研究。主要学术成绩有:建立了稀有金属矿物对与局部化学平衡作用的关系、花岗岩中含铍矿物相的研究、晶体畸变的显微拉曼探针研究、苏州A型花岗岩中的稀有金属矿物研究、世界首例独立碲矿床和碲矿物的研究。

平常而近自然

---

访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政协常委、盟省委副主委王汝成博士

(文/窦

)

采访“长江学者”王汝成教授,不知为何?倏地就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大家》栏目。走进《大家》栏目的都是当今各界的顶尖学者,每逢周六,我必看。看久了,有一个发现:皆为大家,名声斐然;又皆为谦和,平易近人。学科虽不同,做人却一致。由此,又想到了胡适的一句话,“平淡而近自然。”于量,我欣喜地定下了这个确切的题目。

为人为事,平淡而近自然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进入的,而功成名就者想进入些境界或许就更难。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浮躁者有之,轻狂者有之,炫耀者有之,自以为是者,也有之。而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者,却极少,王汝成教授即是这少数人中的一员,是为大家。

与王教授谈话我很放松。他不张不扬,不枝不蔓,清明透彻,平淡温和。他笑吟吟地看着我,我问他答。听他说话,犹如喝一杯绿茶,平淡中留有余香,醇和中回味绵长。“做事先为人,人不正,则事不成。”他说得很平淡,可以从他的眼神里,我分明读出了一个科学家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人生之路,惟有心路最为漫长,遥遥一生,修心养性,修身洁行,诚实善良,诚信守责,怕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他说的很少,可我感受到的却很多。

做事先为人,人正,则事成。一颗平常的人,一段不平常的路。负芨南大,求学法国,从学士到博士,从博导到“长江学者”,二十多年的漫漫长路,一路上的荆棘、坎坷、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我们却只看到了令人炫目的辉煌。

谈及这一切,他一笑而过,笑得是那样平淡而自然。我试图从这平淡中掘出一些不平淡的东西,于是问他一天工作几小时?不承想,他的回答又让我落入平淡之中。“我很少熬夜,但我很有规律,早上七点半肯定已到办公室。”我看过流星、行星,还有恒星。流星显赫一时,却一闪而过;行星,还有熠熠闪光,持续时间虽然较长,可它的光却是靠其他星球反射而来,因此,过不了多久,在原有的位置上已无踪影;只有恒星是唯一永恒的天体,在茫茫的宇宙中,它们的星位永久不动,安如磐石。我蓦地明白,做学问也和做人一样,要有恒!

有恒,是一种大境界,是平淡自然的境界。有恒,也是一种责任,言必行,行必果。一边是繁重的科研教学,一边是事无巨细的社会活动,学校、民盟、政协,王教授一个不落。他说,既然担当了这一份工作,就有责任干好。

平淡而近自然。我没想到,我们的谈话是那样的平常,不曾慷慨激昂,不曾纵论宏议,平常到一个老掉牙的话题:做人。就连王教授的专业也不曾涉及。为补其过,录入以下材料,以飨读者。

王汝成教授,198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22岁远赴法国,求学于法国著名的图鲁滋保尔一萨巴埃大学,88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效力于母校南京大学。98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凹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矿物学报》、《岩石矿物学杂志》编委。

1995年获中国矿物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00年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001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国际刊物SCI上发表论文30多篇。

王汝成教授目前主要出事矿物学专业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方向为矿物晶体化学、微观矿物学及矿物学示踪理论、表面矿物学等。系统开展了Nb、Ta、Hf、Be、Cs、U、LREE等稀有稀土金属矿物的晶体化学研究、提出了矿物晶体的局部化学平衡模式;发现了自然界中最富铪锆石;强调矿物演化的岩浆一热液双重作用模式;初步建立了不同类型化岗岩中岩浆一热液结晶过程的副矿物示踪体系,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此外,目前还开展了低温液体系中的副矿物行为及环境地球化学意义、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王汝成教授还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创新群体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青年骨干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等。

除了科研,王汝成教授还要为本、硕、博三个层次的学生讲授八门不同的课程,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