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旧网站数据 > 正文
黄峻
2005-07-13

黄峻,男,汉族,1945年10月出生,江苏兴化人。研究生(硕士)毕业。1988年12月加入民盟。1989年加入中共。现为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教授、博导,民盟省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心血管病学主任委员,江苏省医院管理学会副会长。

1994年至今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副校长。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医学研究。1996年获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德术并举 济世为民

——记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黄峻教授

(文/王震峰)

2003年12月8日,《新华日报》在头版以“省城 ‘医大哥’倾情帮助苏北‘医小弟’”为题报道了江苏睢宁县官山镇卫生院,因使用了一批来自省人民医院援助的先进急救设备,使一些伤者和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该卫生院的员工都异口同声地盛赞:江苏省人民医院和黄峻院长为支援苏北做了一件实事、好事.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黄峻从小生长在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其父是外科医生,其母是小儿科医生,每当年少的黄峻看到他们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之后,受到病人及其家属感谢和尊敬的时候,心里总是充满了崇敬之情。因为在他看来,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去除病患的折磨,实在是一件神圣而又高尚的事。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生物学、医学很感兴趣,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1963年,黄峻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由于对医学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大学之后,他的成绩仍然与中学一样名列前茅。在大学里他接触到了一些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名教授,如解剖学的姜同喻教授、组织解剖学的蒋加年教授以及姚荷生、高达、葛志恒、孙宏训等的。

从1962年起南医就改为6年制,当时强调“教学相长”,老师因此与学生接触很多,不能说没有师道尊严,但更多的是师生融合在一起。教学模式是注重社会活动和实践,如下乡时,师生吃住在一起。教师们做人做学问的态度对学生们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工作的责任心,更让黄峻奉为榜样。他们在他心中是“学者、宗师”,他暗下决心要向他们学习,要做优秀的医生、优秀的学者。直到今天黄峻都认为医学中的“德术并举”,“德”字尤为重要,因为有个老教授说过:“术”不够可以弥补,而如果“德”不好,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因为你如果唯利是图,就会不顾病人的死活,就会做出对人民有害的事。“德”对医生从业极为重要,往往是你决定着病人的生死。你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如名声、健康、金钱等为病人采取一个最佳的医疗方案,使病人获得最好的疗效;你也可以保守一点,做少一点,别人也没有办法来追究你、评估你。因为你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定,情况太复杂、变数太多。这就要求医生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把病人当朋友、当亲人、当长辈,这样才能为病人做得更好一点。基于这样的观念,黄峻担任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之后,非常强调为医的责任和道德,并在医院门诊大厅内张贴了“医学生誓言”,其中有“生命所系、健康所维”字样;还有卫生部制订的医师从医道德规范,让医生每天走过那里时都像对镜整衣冠一样,正一正心灵。

黄峻毕业时正逢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按照当时知识青年到农村锻炼的要求,他被分配到了江苏的最北部——赣榆。在那里黄峻度过了8年的青春时光,他至今认为这8年时间对他人生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他虽然身在赣榆县的基层医院,接触到的都是最底层的群众,但在那里所受到的影响和熏陶却是刻骨铭心的。赣榆县是老解放区——新四军的根据地,民风十分淳朴,70年代是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的时候,而这个县的各个医院一下子就来了二、三十个大学生,当时老百姓对他们很友好、很诚恳,这使黄峻们很受感动。

当时,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还很艰苦,有的人家就一床被子,每天能吃上三顿饭算是富裕的,过年时能吃上豆腐馅的饺子就已很满足了。俗话说“贫病交加”,有些人虽然生活还过得去,但往往因为一场病就致贫,贫了以后病就更多。尽管如此,人们饱满的“战天斗地”的精神仍使黄峻感到震撼,他暗下决心,要尽一个年轻医生的责任,尽力解除病人的痛苦。

那时候出诊,白天倒还好,晚上就很困难,有时从镇医院出发到一个村子要走好几个小时,路又不好,甚至有时根本就没有路,再加上有时会遇到凶恶的狗,所以,常常是黄峻背上药箱拿上一根棍子就上路了。农忙的时候一连几个星期都是黄峻一个人值夜班,虽然很艰苦,但他感到很充实、很有意义。

当时县医院里的薛院长、蒋院长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同志,他们认为黄峻是个好医生、好后生,对黄峻业余时间刻苦读书感到很“正常“,他们觉得只有学得好,才能做得好。于是黄峻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了一张安静的书桌,这在那个知识被打倒的年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黄峻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几乎把业余时间全用来读书,春夏秋冬从不间断。苏北的冬天十分寒冷,在到处透风的房子里,他穿上大衣戴上手套照样手不释卷。黄峻的“书痴”名声很大,当地人教育小孩都说,要学黄医生那样喜欢读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黄峻由于刻苦钻研,被医院选中担任培训乡村“赤脚医生”的教师工作,他和那些来自田野的医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实习,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以致于学习结束后,他们出诊、会诊都要喊上黄峻。

黄峻把赣榆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深深地爱上了那里的一草一木,至今还有老朋友从赣榆到南京来看望他,他十分珍惜这一份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谊,并把它当作一笔珍贵的财富。

1976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工作以后,我国恢复了研究生教育,黄峻敏锐地感觉到,在科学的春天里充满了希望。果然,1978年,黄峻凭借多年自学的扎实功底,考入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生。

1981年黄峻完成学业,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的一名医生。当他穿上雪白的工作服时,他想到了从医的父母,想到了苏北平原上的那个基层医院,也想到了自己从小立下的夙愿。

他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也没有辜负父母乡亲对他的期望,他历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发表或编写了众多医学论文和学术专著,多次获得省政府和卫生部的奖励;他领导的医院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有15个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30多人成为江苏省重点人才,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现在他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他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的医疗单位在硬件上与国外已没有太大差距,而在观念和管理上要赶超的领域还有很多,我们跟别人跟得很快,走自己的路却显得不行。他非常赞同胡锦涛总书记“要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的号召,因为这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跟着别人永远是二流的,有了创新体系才有可能争一流。为此,他带领全体员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誓言要在数年内把江苏省人民医院做大做强,要让医院真正承担起江苏人民医疗主渠道的责任,成为江苏省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中心,成为国内一流、国外知名的现代化医院。

黄峻还是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出于参政议政的使命感,他根据调查研究掌握的大量材料,经过深入思考相继写出了《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医疗保障》、《加强医疗广告管理》等提案,呼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健康,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障,例如建立分类医院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不同收入的人选择不同等级的医院看病,使所有的病人都得到及时的治疗,这样做也是维护国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加强对医疗广告的管理力度,因为虚假医疗广告不但混淆视听,更会误人性命!他以充满人文精神的理念分析:如果说一个人因为贫穷而不能看病,无论如何不能说这个社会是文明的,要避免这样的局面出现,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医务人员更是责无旁贷。

今天的黄峻除了处理繁忙的行政工作之外,还要门诊、带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他力避应酬的场合,抓紧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写作,许多论文和专著就是这样被“挤”出来的,他要让时间发挥更大效用。

他要继续前行,用生命实践自己孜孜以求的诺言:德术并举,济世为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