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扬州 > 正文
屠明轩:在公式之外遇见教育——《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数学式解构
2025-03-19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曾用归纳法证明过无数题目,却解不开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作为一名竞赛教练,我曾告诉学生复杂的多元方程式,却读不懂婴儿皱眉时的情绪。菲利帕·佩里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恰似一道照亮认知盲区的辅助线,让我在数学理性与养育感性的坐标系中,重新描摹教育的轨迹。

以前,我习惯了运用理科思维,哪怕是打开一局游戏,也要计算如何最大化利用初始资源。但是有了女儿之后,我在她无规律的睡眠周期前束手无策。在某一个绘制“哺乳量—睡眠时长”柱状图的深夜里,我突然顿悟了书中强调的“非线性成长”——教育不是收敛数列,而是存在无数可能性的分形几何。就像班里那个总在解题时另辟蹊径的竞赛生,他看似跳脱的解法中,往往蕴藏着未被标准答案框住的创造力。

我开始尝试将数学思维转化为育儿智慧:

多解思维:婴儿哭闹不只是饥饿的单选题,可能是困倦/无聊/求抱抱的多选题;

辅助线原理:在亲子冲突中寻找情感连接点,如同在几何题中添加辅助线;

递归思想:每个育儿困境都在重复中迭代升级,就像数列推导需要层层递进;

这种思考也改变了我的教学。面对卡在组合数学题中的学生,我不再直接给出递推公式,而是说:“要不要试试把问题拓扑变形?就像你小时候拆装变形金刚那样。”

书中“关系修复”理论让我重新审视教学中的冲突。当得意门生在决赛前决定退赛时,我没有继续教育他,而是打开他三年前初学竞赛时的笔记本:“看,这道题你当年用了五种方法才解出来。”此刻的共情,恰似在情绪方程中寻找到对称点。教育不是追求绝对收敛,而是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渐渐地,我在婴儿床和黑板之间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转化公式,乐在其中。比如女儿打翻奶粉时的惊慌眼神,就像学生考场失误时的颤抖双手;轻拍哄睡时的呼吸共振,恰似师生共同破解难题时的思维同频;睡前故事的重复韵律,仿佛数学定理的递归之美……

这种认知让我在跟家长交流时展示特别的“数学养育模型”,我告诉他们,可以用博弈论去分析青春期对抗的纳什均衡。曾经的学生从985高校发来微信:“老师,当年您带着我们一起玩《文明6》,原来是让我们学会调节紧张系统的控制变量。”这不就是书中的所说的箴言吗?“教育的目标不是输出标准解,而是培养具有自适应能力的求解器。”

站在数学与教育的交集中回望,那些精妙的公式不过是认知世界的特殊映射。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理解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本质都是一致的,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无限可能。

作者简介:屠明轩,江苏省邗江中学数学教师,民盟扬州市委会直属支部盟员,竞赛省一等奖得主。专注高中数学竞赛辅导,学生多次斩获省级奖项。擅长寓教于乐,培养策略型解题能力。

编辑:民盟扬州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