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电视剧《北上》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这部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同名小说的剧集,以京杭大运河为脉络,串联起跨越百年的历史与当代故事。
早在2021年,扬州盟员卢璇在江苏民盟公众号"书香民盟·悦读分享"栏目分享小说《北上》的读书感想。当剧中汽笛声穿越时空,让我们重拾这份泛着墨香的运河笔记。
运河迤逦,百年梦回
作者:卢璇
01大运河与徐则臣
一条大河向北流。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像京杭大运河一般,串联浙、苏、鲁、冀四省,贯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工程,既传承了两千年中华文明,又承担着海内外文化交流的责任。
大运河在古代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如今更有着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与价值。在当代,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均列为国家战略,其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尤其体现出江苏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今年6月,连云港、盐城两市也正式加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实现十三市全员入列“大运河朋友圈”,成为了全国首个大运河文化带全覆盖的省份。
著名作家徐则臣正是土生土长的江苏人。他出生于连云港市东海县,曾在南京求学,后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一条盐运河,将连云港市与“中国运河之都”淮安直连起来,使其同样位列大运河体系的重要城市。徐则臣自小就生活在东海县河流水系的环抱中,他将自己对于大运河的情感、思索,通过这部近30万字的长篇小说倾力呈现出。为了完成这部由几代人撑起的家族秘史,徐则臣数年间沿着大运河由南至北朝圣一般探访叩问,他试图以精妙的构思、娴熟的技法,构建出一部流淌百年的运河史诗。而他本人的经历由南(南京)至北(北京),视野逐渐拉长、开阔,最终打磨出《北上》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运河文学作品。徐则臣被认为是“70后作家的光荣”,这部《北上》也在当年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的《如果大雪封门》、《耶路撒冷》等著作,他的散文也相当不错,自选散文集《一意孤行》,抒写了故乡生活和农村日常,风物生动,别有逸趣。
02北上,一部寻根的百年运河之歌
2014年大运河申遗前夕,大运河济宁段有了当年最大的考古发现,而随着沉船遗物一同出土的还有一篇来自1900年的意大利语信件。徐则臣采用虚实结合开篇的方式,为这部上中下三篇结构的小说增添了想象力与可读性。另外,这部小说的结构也很有特色,纵观全篇,他没有以时间轴的开端1900年向后纪年,而是古今相错、时光交叠,让大运河的脉搏因人的百年变迁而跳动了起来。
1901年的中华大地百孔千疮,百姓如蝼蚁一般苟且生存。在这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动荡年代里,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自称运河专家“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从杭州、无锡出发,途径扬州、淮安等地,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沿大运河北上,他们一路结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底层人士,他们的旅程既是知识分子对大运河的学术考察之旅,更是普通人对大运河文化历史的寻根之旅。在到达大运河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意外离世,他到底是什么身份?他来中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徐则臣没有急于将一系列谜底揭开,转而开启了小波罗的一直在寻找的弟弟马德福的叙事视角……运河之上原本孤立的数条支线,经历了八国联军入侵的耻辱、义和团运动的挫伤、日军侵华的惨恸,随着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当年的先辈们的相聚,最终完整奏出一曲既哀婉可叹、又荡气回肠的百年运河之歌。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凿、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碧波荡漾,沉默不语,百年时光对她而言只是俯仰间的白驹过隙。而这段百年历程,却是近代中国的风雨之途、漫漫征程。徐则臣何尝不是透过运河家族的百年寻根,让读者从中品读出新中国从跌宕苦难走到开阔浩荡,从衰败受辱走向伟大复兴。
03作品里的扬州风情
京杭大运河,绕不过扬州。为了北上争夺霸主之位,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召集民工凿挖“邗沟”,扬州的“邗沟”成为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雏形。京杭大运河所历经的三个重要时期:春秋、隋唐和元明清,扬州均与其共繁华,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见证了这条南北大动脉的繁荣风采。“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陵寝在扬州的一代君王隋炀帝也是这条大运河上的超级IP。
《北上》这部作品对“运河长子”扬州有着别样情愫,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目光引向了那个年代的扬州城——从无锡、淮阴走出后,两位主角坐着船赶到了这座纸醉金迷的“销金窟”,众姑娘教坊司的扬州美女无疑让风尘仆仆的赶路男子心旷神怡,这座大运河文化所孕育的漕运发达、商贾汇聚的大都会,有着众多更多令人着迷的靓丽风景线。大运河催生了以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派盆景、淮扬菜系等为代表的特色淮扬文化,作品里,许多扬州风情元素得以随着故事情节一一展现,比如雕版印刷、扬州早茶、“扬州三把刀”、邵伯古镇、高邮古镇等等。小说中借着小波罗对于“扬州美女”的向往,将扬州在历史上、在运河中的重要地位,“随口”说了出来,可以说,扬州在这部作品里既是“发端”,亦是“文眼”。
漕运没落,与运河水共呼吸、同命运的扬州一度从繁华梦里醒来。如今,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扬州为代表的大运河江苏沿线城市竞相散发出时代建设的璀璨光芒。“扬州没有辜负这条运河,扬州的运河段至今非常鲜活,极具生命力。”徐则臣说。
百年岁月弹指一挥,初心传承方显本色。京杭大运河成就了“水乡江苏”的美名,无论是“扬一益二”的扬州,还是“南船北马”的淮安,亦或是“人间天堂”的苏州,“江南明珠”的常州……都受到运河水的润泽而显露出一派发展的旺盛生机。
《北上》,也基于此成为新时代运河文学的实力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