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江苏民盟 > 参政党理论 > 正文
新时代充分发挥参政党在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作用
2023-09-05

内容提要: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能否持续形成共识对其来说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社会共识作为一种社会集体认识其内在结构从低到高分为底线共识、价值共识和信念共识,社会凝聚程度也随之从浅到深。新时代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已经刻不容缓,而人民政协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佳平台,其中参政党发挥着重要作用,参政党应在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思想引领下加强自身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在政协机关指导下,建立起一系列参政党政协委员遴选、培训与考核制度,不断增强凝聚共识的能力。

关键词:凝聚共识;新时代人民政协;参政党政协委员

2020年1月以来爆发的新冠疫情对全球化进程发生重大影响。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世界大国中率先走出疫情最艰困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最直接、最突出的显示。但也应看到,社会各界对疫情蔓延原因,应对措施,尤其对社会知名人士方方疫情日记的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分歧。这实际上既展示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也把社会中潜在的认识分歧呈现出来。在中国互联网空间对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的两极评论使社会认识分歧进一步扩大。那到底什么是社会共识,中国社会应凝聚怎样的共识?人民政协在凝聚共识中的独特作用是什么?如何充分发挥新时代参政党在人民政协持续凝聚共识中的作用?这是本文讨论的三个主要问题。

一、社会共识内涵的三层结构分析及其表现

学界公认的“共识”内涵是:“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共有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在政治意义上,它指的是与政治体系有关的信念。”

[①]

对国家来说,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体现着其物质属性;人们共有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准则体现着其精神属性,后者是国家的本质性存在。就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而言,共识作为一种社会的集体认识其内涵结构从低到高,社会凝聚程度从浅到深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底线共识。所谓底线共识是指作为一国公民对国家最基本的法律法规认同。从指向上来说,其是国家对公民个体最基础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其是公民个体对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宪法的无意识认同,对于我国公民来说,底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宪法所确认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从在共识结构中的地位来说,其处于整个共识结构的最外围,具有最大的包容性;从凝聚程度上来说,其凝聚程度是最低的;从作用上来说,其确保一个国家作为公民相互依赖生存的共同体可持续性合法存在。国家的基本存在可以看作是公民底线共识的产物,进一步来说,国家形成之后,反过来就要强迫每一个公民遵守底线共识,如果公民违反底线共识,则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其次是价值共识。所谓价值共识主要是指在道德伦理方面,一国之内公民在整体上所奉行的行为规范理念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家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追求自身良好运转发展的必然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是公民积极向善,共同追求善的产物。从指向上来说,其是指公民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互动状态、社会整体要求、国家发展目标;从内容上来说,在中国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在共识结构中的地位来说,其处于整个共识结构的中层,其包容性要弱于底线共识;从凝聚程度上来说,其凝聚程度比底线共识程度要高;从作用上来说,其确保国家作为一个有机共同体可以持续良好运转。一般说来,公民一旦违反价值共识,则会受到全社会的道德舆论谴责。

最后是信念共识。所谓信念共识是指在精神意志方面,作为一国公民对支撑国家存在与发展的理论根据与发展目标坚信不疑,是国家对公民忠诚精神意志的最高要求。从指向上来说,是国家对公民个体最高的要求;从内容上来说,是公民对国家政权理论合法性和目标合法性的高度自觉心理认同,在新时代中国表现为中国人民充满“四个自信”以及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从在共识结构中的地位来说,其处于整个共识结构中的核心,其包容性要弱于价值共识;从凝聚程度上来说,其凝聚程度是最高的;从作用上来说,其确保一个国家作为精神共同体可持续有序、高效运转。一般说来,对明显违反信念共识的言行多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予以纠正。

凝聚共识规律二:凝聚共识的一般进程总是遵循着从底线共识到价值共识,再到信念共识的路径展开的。

凝聚共识规律三:从底线共识到价值共识再到信念共识,共识凝聚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凝聚共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凝聚共识规律一:,共识凝聚程度越低,共识范围越广。

二、新时代人民政协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佳平台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发生结构性重大变化:利益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分蛋糕”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层化,新社会阶层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思潮领域争论日趋激烈,尤其是“左”右思潮之间的极端对立相互强化。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郑重写进党章和宪法牢牢占据国家思想理论的主导地位。而要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进入每个中国人的家庭,进入每个中国人的大脑、进入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广泛共识仍然要做大量的艰苦工作。这是因为在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中,政治共识也随之不断悄悄的发生变化。政协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形成最广泛共识的最佳平台。

首先从历史进程发展来看,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成立的初心,而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凝聚最广泛共识,实现大团结、大联合的最佳平台,具有极大的包容性。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共立即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大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促成旧政协各项协议的达成,虽然当时的国民党当权派最终撕毁了协议,发动内战,正如李维汉所言:“国共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

[②]

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③]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党团结各民主党派以及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协商建国,实现了党的政治主张与党外各派政治主张之间的有机平衡,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获取了强大的政治合法性,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源泉之一。

[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积极恢复政协平台,激活政协运作机制,再次把包括各民做主党派在内的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再次实现了全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

其次从理论分析上来说,凝聚共识是协商民主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而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最佳平台,具有民主的真实性。人民政协这一中国式民主实现了民主的真正意义——人民当家作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加人民政协主体具有广泛代表性。根据《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规定,参加人民政协的主体既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也包括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以及各界代表,还有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由此可以看出参与政协的主体基本囊括了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实现了各阶级、阶层人民在政协平台的有机大联合。在政协平台,大家平等发言,畅所欲言,多数人的意见听得到,少数人得意见同样也听得到,这极大拓展了民主的广度;二是协商议题的广泛性。根据《章程》规定,政治协商的内容既包括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重大决策也包括国家各个方面建设中突出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协商议题之广,几乎涵盖了国家发展的全部内容;三是协商过程的科学性,根据《章程》规定,协商不是在事后走形式,协商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同时力求做到协商议题内涵、协商形式与协商主体相适应,确保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督办”等形式有效督促相关政府部门落实政协相关提案。这极大拓展了民主的深度。

人民政协实际上一头联接着国家权力中心,一头联接着广大社会公众,在实际运行中发挥着有效平衡国家权力和社会公众互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党和政府通过政协把大政方针向社会公众进行广泛宣传,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之下;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党和政府有什么建议或意见通过政协进行整合、过滤向权力中心提出,这极大有助于党和政府工作时刻和社会发展脉搏相一致,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正如一位基层政协机关工作人员所说:“政协是最接近国家权力中心的机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柔’与‘软’而老百姓往往也把我们当作国家权力机关,所以现在在基层,老百姓有问题也愿意找我们反映。”

[⑤]

总而言之,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的国家机构,体现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平衡性。

最后从当前现实运行上看,广泛凝聚共识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中心任务,具有任务的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自由、民主、公正的追求更加突出,与此同时,网络交流成为思想认识交流、传播的主要方式。网络交流具有空间无限化,时间即时性,交流互动性等特点。这导致普通民众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围观”强势介入到公共政治生活中,而且由于信息获取异常容易,加剧了网民对政治事实的认定越来越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⑥]

针对此次新冠疫情中种种问题的认识争议在网络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引起广泛关注的“方方日记”,社会对其评价呈对立两极之势,赞成者称其为“记录了时代的良心”,反对者称其反应了“扭曲的价值观”,所以有人惊呼:一本日记导致中国社会撕裂了!其实不是一本日记导致中国社会撕裂,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部分共识逐步产生分裂并逐渐扩大化的隐性状态通过对“方方日记”的不同认识折射出来了。而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中国互联网空间,“挺俄派”与“挺乌派”的尖锐对立。疫情在全球蔓延以及俄乌冲突等变量导致世界主要国家开始深刻改变内外政策,全球治理体系开始重塑。而今后一段时期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四大危险”“四大考验”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所以最大程度夯实底线共识,凝聚价值共识,坚定信念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是当前中国社会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之一。

三、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参政党建设的引领,不断增强凝聚共识的能力。

在新时代,人民政协作为党的统一战线最重要的组织功能是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⑦]

这既是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对参政党工作的新要求。为此,参政党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深化参政党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共识的能力。

首先是思想建设。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政党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是推动政党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当然,政党思想理念价值追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参政党思想建设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以“四个自信”引领广大参政党成员牢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把“四个自信”从中共扩展到参政党,广泛成为广大参政党成员的人生价值理想追求;二是以“四个意识”带动广大参政党成员以党为师,始终坚持“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从国家大局出发,在充分尊重政党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参政党建设;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参政党确立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和历史担当。中共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参政党必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广大参政党成员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时刻牢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参政党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其次是组织建设。主要是指参政党在发展成员时应严格发展标准,破除为了发展而发展成员的行为,同时以公道正派的核心理念完善参政党领导干部选拔程序,促进参政党有序履行自身职责,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一方面,目前在参政党发展组织成员过程中,降低标准要求,出现了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行为,对于有代表性的人士,甚至出现党派之间以“封官许愿”的形式相互拉拢的现象。为此,参政党在发展成员的过程中要严格标准,要靠参政党组织以及广大参政党成员优秀的人格魅力吸引社会各界中广大非中共优秀人士向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参政党的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参政党在选聘干部的过程中,往往过多专注于专业业绩,对政治素养等方面考察易流于形式。新时代参政党在干部选任中,应强调“德”为根本,关注参政党干部作为领导干部的“一般性”和作为参政党成员的“特殊性”。引导参政党以事业为上、依事择人、精准选人,以“公”为“道”,以“正”为“派”,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最后是制度建设。制度事关根本,关乎长远,是根本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了中共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覆盖。中共制度治党的功效扩展到参政党就是参政党也要依法依规,要及时修订参政党章程,把习近平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参政党章程,要进一步完善参政党的自身各项制度建设,如建立参政议政激励机制,提案成果有效跟踪机制,参政议政成果科学评价机制等,严明履行职责过程中组织纪律,引导广大参政党成员遵纪守规,清正廉洁。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参政党政协委员选的好不好,履职能力强不强,参政议政积极不积极,建言献策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着参政党利益代表功能发挥强不强,直接关系着凝聚共识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着政协工作的成败。为了有效发挥参政党政协委员的作用,参政党应在政协机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系列参政党政协委员遴选、培训与考核制度,增强凝聚共识的能力。一是建立参政党政协委员候选人谈话制度,增强参政党政协委员使命意识。现在政协委员的产生方式主要以各单位推荐为主,往往重视的是候选人的社会形象代表性,易忽视候选人个人意愿,这就极易造成候选人往往将政协委员主要看成一种荣誉,忽视其所肩负的责任。所以,在确定候选人时,参政党可建立谈话制度,明确告知政协委员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参与政协活动会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完善参政党政协委员学习培训制度,提高参政党政协委员履职能力。一般说来参政党政协委员不少是各方面的专家,但对政协定位、职能往往不了解,易出现专业能力强,但参政议政不到“要害处”。所以,参政党应加强对参政党政协委员尤其是每届新任委员履职能力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本级党委和政府当前中心工作内容,尤其是工作重点以及工作难点。通过培训有助于政协委员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另一方面是社会调查能力。通过培训有助于提高政协委员从自身本职工作、社会生活以及网络热点议题中准确收集社情民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三是制订科学的参政党政协委员履职评价体系,以及有效的退出机制。参政党对本党政协委员应根据委员的履职行为,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履职评价体系,在一定周期内,对委员进行履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表彰,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预警谈话,乃至进行劝退。

总之,参政党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加强自身建设以及本党政协委员遴选、培训与考核制度建设,增强凝聚共识能力。这有助于参政党以及参政党政协委员在人民政协平台充分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力量内耗,凝聚社会最广泛政治共识,使广大参政党成员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9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4.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5.李桂华,张志洁.互动中定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格局形成过程考察[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0(2).

6.钱再见.“人心”与“力量”: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与治理功能———兼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18( 5).

本文获省委统战部等单位开展的“多党合作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文活动一等奖。

作者简介:王孝勇,南京工程学院,江苏民盟省委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民盟南京工程学院总支副主委,教授,江宁大学城南京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1167。

[①]

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中国问题研究所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55.

[②]

原创|纪念“五一口号”之二:“国共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EB/OL]https://m.sohu.com/a/137604534_119657.

[③]

习近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8-03/7443959.shtml.

[④]

肖存良.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重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J].中共党史研究, 2019(05):68-75.

[⑤]

2020年6月3日,南京浦口区政协机关访谈。

[⑥]

郭士民、蒋锐,达成政治共识的障碍与突破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46-151.

[⑦]

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zytzb.gov.cn/tzyw/317089.jhtml.

编辑:郭蓓